佳节重阳 敬老情浓
2023-10-20 17:37:12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逢佳节,人们除了登高、插茱萸,还要开展各种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后来也被确定为我国的“敬老节”。虽然敬老活动的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培养人们的敬老、尊老、爱老的意识,让人们真正从心底里去敬重老人、爱护老人,并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记者 杨惠玲
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开展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丰收祭礼演化流传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和祖先。
在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其中提及的“饮宴”活动,就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此时,求长寿及饮宴便构成了重阳节俗的基础。
至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和丰富,流传至今。
登高赏菊祈寿延年
登高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重要民俗之一。登高远眺,大雁飞过,勾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味道浓烈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逢凶化吉。明代诗人申时行在《吴山行》一诗中描绘了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重阳时节秋意渐浓,菊花盛放,重阳赏菊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菊花的反复吟咏,也对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将菊花酿成酒,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遵生八笺》中均有类似描述,体现了人们祈求延年益寿的淳朴心愿。
敬老感恩温暖亲情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被确定为“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敬老的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及至当下,重阳节逐渐淡化了古代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踏秋会友,可以说是重阳节的一个文化意义。出门走一走,还可以欣赏到大好秋色。农耕文化中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与时节、物候,有着最直接的关联。重阳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阖家团圆、祈福祈寿,这大概是重阳节最质朴的模样。
敬老感恩,可以说是重阳节的一种文化价值。在传统人伦逻辑里,长辈当然是值得尊敬并感恩的。从千百年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千百年后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今时今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重阳文化的浸染之下,便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与传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传统韵味、感悟先人情思,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温暖亲情的重阳佳节。
重阳诗里的人文情怀
□曾闻
我国传统节日多与人文精神有关,重阳节更是如此。自汉代起,民间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和登高祈福的浪漫习俗,逐渐演变成思念亲人、孝敬长辈的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动演绎了重阳日“倍思亲”的深情。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正源于诗中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
诗言志与讲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缩影,它们很好地体现在重阳节诗词中。陶渊明重阳赏菊咏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即兴篇,展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26岁那年重阳节在滕王阁聚会中写下名篇《滕王阁序》,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激扬着敬老爱老之意,充满对长辈最大的鼓励和祝福。“诗仙”李白年轻时写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诗句,58岁那年重阳节李白登临巫山之巅,写下“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不服老的精神让人感动。“诗圣”杜甫也有“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的咏唱,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他在《九日五首》中吟诵“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足见重阳节在古人心中的精神地位有多重。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曰:“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当时刘禹锡正遭贬谪,登高中却流露出舍身报国、耿介高洁的操守。边塞诗人岑参戎马倥偬中仍不忘重阳登高,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曰:“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身处战地,他想到了菊花盛开的长安故园,厌战思家之情跃然纸上,诗人向往和平的人文精神呼之欲出。
斗转星移,现代人的重阳节情怀与古人大相径庭了。1929年10月,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之中,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使人不仅不会感到秋天的肃杀之气,反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近年来,各地开展的重阳节登高、敬老活动红红火火,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老人的人文关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正成为老年人的共识,让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变得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