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中山国

2025-10-24 16:11:2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中山国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战国时期,建都灵寿的中山国君,参与“五国相王”,于是有了中山王的称谓。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纳入赵国版图。从西汉景帝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一直到东汉,先后有17位中山王,以卢奴(今定州)为都,辖周边数县。从春秋战国诸侯中山国,到汉晋中山国,再到北宋中山府,中山延续千余年。中山文化遗址是河北独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 勇

战国中山国的历史

战国时期,中山国以“千乘之国”与赵国征战,与齐国一起灭燕国,还参与了“五国相王”活动。至今考古学、历史学界对中山国起源、民族属性、都城变迁、中山王的名讳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存在一些争议。行唐县故郡发掘出的春秋战国大型诸侯王墓葬与城址,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证。对历史文献和出土铭文持续深入的解析,为进一步弄清中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公元前506年,晋国在蔡召开诸侯国会议,商讨伐楚之事。晋国六卿之一荀吴对六卿之一的范献子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咱们进攻楚国,中山国不支持,又没什么好处,所以不如撤兵。这说明中山国是晋国的盟国。《左传》所记载的这个事件,是中山作为国号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当时鲜虞国还存在,所以鲜虞与中山国曾经并存。当时的晋国对狄族的别种鲜虞连年用兵。晋国胜多,并灭掉白狄及其所建的肥(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城子村)、鼓(今石家庄市晋州市鼓城村);鲜虞击败晋国并俘晋将观虎。此时中山位于晋国北面,曾帮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因此中山国与晋国结盟,势力渐大,成为晋的重要盟友。

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第一代中山君的青铜钺铭文上明载“天子建邦”“中山侯”,说明中山国开国诸侯,与晋、齐、鲁、郑、蔡等20多个诸侯一样,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周天子同宗姬姓。可见,中山国此前是周天子敕封的姬姓贵族的诸侯国,国民中除了被晋国灭的鲜虞、肥国、鼓国后裔,还有西周灭商纣王之后的殷商后裔。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早就特别强调:“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可见,殷纣王的遗民,是这里人口构成的一大特色。西周灭殷纣王后,周武王封殷纣王儿子武庚在朝歌及其以北,封周武王之弟管叔、霍叔、蔡叔为三监,监督武庚及殷商余民的行动。结果武庚贿赂三监,于是,周王朝的族亲三监背叛祖宗,与武庚联合叛乱,被周公剿灭,周公就把那些参与叛乱的殷纣王的余民,迁到他们祖先商祖契的发祥地——滹沱河流域,分散在河北省境内的中山之地。中山国建立后,这些殷商余民,自然就成为中山国的臣民。但是,鲜虞后裔和殷商后裔,都不是统治者。

中山国君是西周贵族的后裔,中山王壶铭刻:“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惟朕所放。”皇祖文、武,是指开国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中山国君先后经历了七世,从最初的中山侯,升为中山公,后参与“五国相王”成为中山王。

参考路洪昌《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河北学刊》1983年第3期),中山国最强大时期的疆域:北面鸱之塞(今唐县倒马关);南面达房子(今高邑县故城)、鄗(今柏乡县固城店);西达仇由(今山西盂县旧城);东达扶柳(今冀州市一带),方圆约500里。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镇灵寿古城遗址)。

复国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中山国复国不久,就遭到赵国攻伐。公元前377年,赵敬侯派兵伐中山国,双方战于房子;公元前376年,赵敬侯再次兴兵攻中山国,双方战于中人(今唐县西北)。房子位于中山国的南疆,中人位于中山国的北疆,分别是中山国南北军事重镇。对于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史籍记载不详,但推测应是中山国取得了胜利。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其高处约有3米,宽0.5米—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西部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长城的修筑,对稳定中山国疆界和防御赵国入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中山国,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中山王“ ”名讳读音。中山王的名讳一直被读作cuò,甚至将其等同于“厝”,其实按照史实考证,其名讳应该读xī。理由有三:一是从字源看、字形看,“ ”从兴、昔,是刻意用于名讳的吉祥字;“厝”在商周战国钟鼎文中的写法,与“ ”无通假性。二是“厝”有埋葬之意,不宜作诸侯王的人名。厝字最初字义是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有很多实例。如:厝所(放灵柩之所)、厝房(放棺柩的小房)、厝兆(安葬)。以“厝”作为名讳,有悖汉字基本传统价值,不符合祈福禳灾的取向。三是中山国相邦司马熹避讳改名为司马赒,印证了“ ”的读音。司马熹是中山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在先秦文献《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载这一时期的中山国相邦均作司马熹。而在中山王 墓出土的“中山三器”的青铜器铭文中都写作司马赒。大量文献与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对照,都能从各个重大事件,证明战国时期文献中的“司马熹”就是战国中山王 墓青铜器铭文中的司马赒。为避名讳,司马熹改名为司马赒。

第二点:关于“顾”的地望。《世本·居篇》曰:“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学术界对于武公都顾所在,有三种观点:一是今唐县说;二是今定州说;三是晋州市鼓城说。

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认为在定州。而田卫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认为顾城即鼓城,今河北晋州市晋州镇西2.5公里的鼓城村,原为春秋时鼓国都城所在。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认为武公在位时间是赵献侯十年(前414年)至公元前407年,所以“顾”作为中山武公都城至少有7年的时间。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行唐县故郡村发现了春秋时期显赫贵族大型墓葬,公侯级殉车马、殉羊、殉狗的大型墓葬群,填补了中山国前期历史及考古研究的空白。

两汉王朝的中山国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汉景帝时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辖卢奴(今定州)、满城、行唐、唐县、无极等县地域。

中山国诸侯都城卢奴(今定州)。《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莽曰常山,属冀州。户十六万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县十四:卢奴,北平,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亦至高阳入河。有铁官。”这里的“北平”指的是“左北平”,治所在今保定市满城区北。

西汉景帝之子刘胜的中山国传六代,刘修绝嗣。汉宣帝时封皇子刘竟为中山王,刘竟传四代,到刘成都,王莽篡汉建新朝后被贬为公。中山国废。刘竟(?—前35年),汉宣帝刘询之子,前46年—前34年在位中山王,谥号中山哀王,无子国除。刘兴(?—前8年),汉元帝刘奭之子,前24年—前8年在位中山王,谥号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刘箕子,前8年—前1年在位中山王。汉哀帝驾崩,无子,以中山王刘箕子继位,更名刘衎,是为汉平帝。刘成都,东平王刘宇之孙,刘衎封其为中山王,王莽建立新朝后被废除王位。

中山靖王刘胜“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中山靖王刘胜繁衍了河北庞大的刘氏家族,三国时期刘备、晋代刘琨、唐代刘禹锡等都自称刘胜后裔。

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墓出土的文物惊艳世界。酒器有7个中国之最,灯具有4个中国之最,储酒柜、酒罐储存一万多斤酒。刘胜墓的玉器精品,奢侈至极,反映了汉代中山国富庶的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技艺。

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出身中山艺人世家,从小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因为能歌善舞而得到汉武帝赏识。李延年作诗赞扬其妹能歌善舞、姿色秀美,其妹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封为夫人,李延年兄弟得到武帝宠信。后李延年任协律都尉,大量收集各地民歌,记录下来的有138首,其中包括著名的《陌上桑》《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优秀民歌。李延年根据张骞带回的西域乐器、乐谱,改编创作了一系列融汇东西的新乐谱。其中《新声二十八解》《黄鹄》《陇头》《出关》《出塞》《望人行》等,成为至今流传的名曲。

“倾国倾城”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但后人记住这个成语,是汉武帝中山人李延年赞颂妹妹的乐府诗,迷住汉武帝,《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倾城”成为中山美女的代表,成为美色绝代的代名词。

东汉共有七代中山王。刘茂,西汉宗室,建武元年(25年)七月投降汉光武帝刘秀,被封为中山王,建武十三年(37年)以“不应经义”为由,降为单父侯。刘辅(?—84),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所生次子。建武十五年(39年)封右翊公。建武十七年(41年)郭后被废为中山太后,改封刘辅为中山王,同时享有常山郡。建武二十年(44年),又改封为沛王。刘焉,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所生幼子。建武十五年(39年)封左翊公,十七年(41年)晋爵为王,留京师。三十年(54年)徒封中山王。54年—90年在位,在位36年,谥简,中山简王。刘宪,刘焉之子,90年-112年在位中山王,谥夷,中山夷王。刘弘,刘宪之子,112年-140年在位,谥教,中山教王。刘畅,刘弘之子,140年-174年在位,谥穆,中山穆王。刘稚,刘畅之子,174年以后在位,谥中山节王,无子,国除。

“中山多美物”。东汉青玉二龙衔环谷纹璧,1969年出土于定州市北陵头村西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玉璧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体形硕大,玉质半透明,表面温润,局部沁蚀处泛红褐色。上部透雕二龙衔环钮,两侧各透雕一龙为耳,龙的姿态各不相同。做工精良、雍容典雅。

中山文化复兴的思考

中山文明是河北历史上的一部大书,中山文化开发和利用更是一部辉煌的新作。从春秋战国诸侯中山国,到汉晋中山国,再到北宋中山府,中山延续千余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山国曾作为后燕都城,文化厚重。

春秋行唐故郡中山国公侯墓葬遗址,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遗址、战国中山国石邑故城遗址(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南故邑)、东垣故城遗址(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曲逆故城遗址(今顺平县西)、房子古城遗址(今高邑县故城)、宋子古城遗址(今赵县宋城)、中人城(今唐县城西)、丹丘(今曲阳县故城)等几十座战国两汉故城遗址,灵寿县灵寿故城遗址(汉代灵寿县城),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后燕国都定州中山国遗址,定州北庄子汉中山王墓,定州市区汉墓及其大批文字石,曲阳定州中山府古瓷窑遗址,苏轼定州中山府雪浪石,韩琦众春园遗址,定州缂丝等,都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山文化。苏轼的《中山松醪赋》《中山雪浪石铭》也为中山留下了辉煌篇章。

中山国研究会原会长张志平先生以弘扬本土文化为己任,从《平山记忆》到《滹沱记忆》,再到大型纪录片《中山国》,几十年笔耕不辍,为传播和弘扬中山文化精髓不懈努力。让中山国走出博物馆,让博物馆中的中山国文化活起来,让中山国文化从河北走向世界,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对中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我认为不仅要把中山国遗址开发成旅游景区,更要用旅游思维,开发和组合中山国历史文化元素,把吃住行、游购娱、修学、修心、修疗等旅游要素与中山国文化结合起来。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旅游要素。要提升旅游要素品位,让游客在中山文化氛围里,吃中山国宴美食,喝“中山松醪美酒”,读苏轼《中山松醪赋》,赠苏轼手书《中山松醪赋》酒书。用战国中山酒古法酿制中山国喜酒,赠送中山千日醉的酒书。可开发中山国特色的酒店、小筑、民宿,享受中山古风古韵的居住环境。服务员身着中山国秀美服饰,展示中山国“投壶”、骑射等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梁勇,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文化旅游智库专家。)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