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战火的军用挎包

2024-12-14 09:29:32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艾萍曾经使用过的军挎包。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提供)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珍藏着一个破旧的、底部打了两个补丁的军挎包。这个军挎包的主人是艾萍。从包身的斑驳褪色,就能看出,它曾随主人久经沙场,留下一段段难忘的战斗故事——

□杨 柳

革命思想生根发芽

艾萍学名赖伦锦,参军时改名赖智山,红军长征时开始叫艾萍,亦作艾平。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西郊乡(今瑞金市象湖镇)绵塘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十岁进入维新学堂学习,之后转到东关小学。

1929年,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进军赣南,相继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天,红军来到艾萍家乡的谢家屋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准备将没收地主土豪的财物分给群众,但大家因不了解红军不敢去拿。时年14岁的艾萍大步上前,从箩筐里抓起铜板就往衣服、帽子里塞,顿时人群骚动,大家才敢去分东西。朱德总司令见状,高兴地夸小艾萍“崽子有胆量”。此后,革命思想逐渐在艾萍的心中生根发芽。

1930年,艾萍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时逢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反革命“围剿”。为了保卫家乡,高小毕业的艾萍毅然参加红军,在红一方面军第三军里任通信兵。入伍后,他工作积极主动,进步很快,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途中笔耕不辍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转移,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时任红三军团4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的艾萍,在参加战斗的同时,还肩负宣传鼓动的工作。

1935年10月,艾萍随部队到达陕北,他将长征中的丰富经历整理成11篇回忆文章,如1934年10月,根据上级命令,红四师负责夺取古陂圩,红军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但红4师师长洪超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艾萍为洪师长写了《第六个夜晚》及《占领古陂圩》两篇文章以示纪念。这些文章后来刊载在1942年延安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

1935年,艾萍同志相继参加了强渡乌江、再夺遵义城的战斗。

在队伍途经通往大渡河的大树堡与泸定桥的要道——越崔时,艾萍等同志不畏艰险,主动深入群众,大力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当地群众开始主动要求参加红军。他将这一景象也记录下来,撰写了《倮倮投军》,载入《红军长征记》中,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1938年2月20日,艾萍随部队抵达山东,任山东纵队第8支队政治部主任。次年部队整编后,任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至1945年期间,他被组织送往延安,先后在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更加坚定了他抗战的信念,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期间,也认识了日后的人生伴侣——苏明。

不畏艰难奋勇歼敌

1945年10月,艾萍任冀东军区第1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初,国民党军在美军的配合下向热河(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辽宁省的交界地带)进犯的同时,伙同部分日军向古北口发起进攻。艾萍率机关和16团坐镇古北口,沉着应战,以一团兵力多次打退十倍于己的敌人。国民党经冀东腹地攻下承德进而抢占东三省的计划彻底落空。

1946年8月,在保卫香河一战开始前,艾萍到前沿阵地进行动员。慷慨激昂的讲话令战士们信心倍增。8月4日,蒋军第142师两个团、56师一个团及伪军两个团进犯香河,战士们勇敢反击,毙伤敌方1300余人。1947年1月,艾萍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冀东军区独立第10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据情报,通县(今通州区)内无敌正规军,仅有留守人员千余人。艾萍和旅长曾雍雅决定趁敌不备,突击通县。战前,艾萍一如往常鼓励、动员战士们,调动部队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终经过近6小时的激战,歼敌11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攻克了通县县城,打开了北平门户,敌人被迫停止了对我根据地的“扫荡”。

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冀察热辽军区召开党代会。会后,艾萍随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率领的中共冀东代表团返回冀东,途经赤峰西南乌丹县柴火栏子村时突遭千余敌人的包围。

艾萍立即协助李中权组织所有的警卫人员利用院墙、洞穴阻击敌人。无奈我军使用多为短枪,射程短、火力小,逐渐被逼到一小院落中。

这时,敌人爬上屋顶,往院里扔掷手榴弹,并不断挖屋顶、墙壁。在万分危难之际,艾萍带队强行突围,并将手榴弹塞在敌人挖的墙壁中引起爆破,战士们借浓烟掩护冲了出去。

这次战斗中,艾萍负了伤,但坚持战斗,直到与闻讯赶来的热河骑兵团会合。

战前动员战后总结

1947年8月,冀东军区独立第10旅在河北遵化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第25师,艾萍担任政治委员。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出关前,艾萍不忘做好战士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因25师的大多数干部和战士都来自冀东,如今要离开家乡,挺进东北,有些同志十分不情愿。

面对这种情况,艾萍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带大家一起回顾了敌人对家园、人民的破坏残害,回顾了并肩作战、与敌拼杀的战友情谊。利用开会、作报告的机会,给大家讲开辟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意义,明确只有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艾萍是江西人,却为冀东的解放战斗和工作,在艾萍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领导下,大家很快统一了思想,准备奔赴关外战场,迎接新的战斗。在频繁的战斗中,他持续做着战前动员和战后总结的工作。

艾萍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和总结经验,对师办的油印小报《前卫》更是关心,不仅经常过问编辑工作,并且撰写重要文章和社论。他要求办报人员深入实际,将当天涌现的好人好事,就是加班加点也要在第二天见报下发部队。

战斗后,他都写总结,给部队作报告。1947年5月的滦东战役,歼敌1700余人,《冀东子弟兵》报曾以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他的滦东战役之昌黎攻坚战经验的文章。

作为政治工作的领导,他也总能在战斗中同军事指挥员一道冲在最前线,不怕流血牺牲。他关心同志、平易近人,讲起话来幽默风趣。行军途中,他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或体弱的战士骑,战斗结束后,会设法犒劳军队,改善将士们的生活。得益于早年文化学习的经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艾萍形成了很高的文化素养,有着不断学习的习惯,他博览群书,还练得一手好字,在延安时曾完整誊抄过毛主席的《长征》诗,在冀东也为部队或驻地集会书写过大会标语。他还爱摄影,在延安市记录了许多反映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情景,可惜后来都遗失了。

奋不顾身英勇牺牲

1947年10月21日,解放朝阳城的总攻命令下达后,第9纵队接受了任务,25师负责攻打朝阳城东、西、北三门,三次猛攻未果。

第二天上午,艾萍同志与师长召开紧急会议,总结教训,重新部署,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晚,部队再次发起猛攻,由两支突击队同时从城西、城北插入敌城防内,一举解放了朝阳县城。

攻占朝阳的同时,敌方九十二军21师、42师沿锦义铁路向北,企图增援。10月29日,艾萍同志指挥25师随纵队包围了敌人。

11月1日,25师奉命夺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当日下午,师指挥所由小岭子出发,进入阎家屯丁南山262高地,距离北山敌人一公里。

艾萍一直在指挥所观察敌情。突然,他发现头道河子有重火器在向东移动,很有可能是敌人想突围逃跑。于是,他带上警卫班的几个战士急匆匆上了山。不巧,敌人发现了他们,集中炮火射击。

战士们担心艾萍的安全,劝其不要再靠前,可他不顾自身安危,部署前线教导员带队伍向东阻击敌人。这时,一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

艾萍身负重伤,于当日下午5点牺牲,时年32岁。

1952年3月,他的遗骨迁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这个一直背在艾萍身上的军挎包,陪伴了他的成长、写作、战斗,作为珍贵的红色文物,被永久珍藏。

(本文作者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董子凝 整理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