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首先是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

2024-10-31 16:47:0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1927年,公木在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今河北正定中学)留影。(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简谱。

记者 石雅彬

著名诗人、词作家公木,河北省辛集市人,曾被评为石家庄市近代革命史上十大名人之一。他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歌曲,其中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英雄赞歌》。他将自己生命的轨迹与民族的脉搏、时代的肌理融为一体,发战士之心声、发民族之心声、发时代之心声,绘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人物简介:

公木(1910年—1998年10月30日),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笔名公木、木农等,河北省辛集市人,是中国著名诗人、词作家、学者、教育家,曾被评为石家庄市近代革命史上十大名人之一。公木抗战初期到达晋西北,在晋绥军区动员委员会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抗战期间公木创作的诗歌有很大影响,组诗《八路军大合唱》(被谱曲创作成《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尤为著名。其中《八路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1965年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他还创作有《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电影《白毛女》《豹子湾战斗》等插曲,整理定型《东方红》歌词。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记者探访:

如今的河北正定中学,1917年至1928年间名为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公木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光。中学毕业后,公木考入北平师大。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公木回到母校(当时名为河北省立正定中学校)任教,并在此支持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他愤然投笔从戎。可以说,河北正定中学是他文学梦和革命事业启航的地方。

在石家庄市建南小学,有一支以公木命名的中队——“公木中队”。该中队成立于2018年11月1日。每一位队员都会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会讲这首歌的创作故事。

公木一生钟情于教育事业,他曾说,一生最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最看重“教师”这个称呼,共青团石家庄市委设立这样一支中队,也是让公木的遗志得以延续,让公木与石家庄的缘分得以延续。

公木一生心系家乡,曾多次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捐书、捐款,去世后,他就安眠于辛集市烈士陵园,在辛集市还建有公木纪念馆,里面陈设着公木不同时期的作品、手稿、照片等文物。

品读经典:

“如今已是穷人翻身的时候”

——《父与子》

公木,1910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现辛集市)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公木学习刻苦,以总分第一名从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今河北正定中学)毕业之后,前往北平求学。

早在中学入学的第二年,公木就开始热衷写诗。十七岁那年,他在《大公报》副刊《小公园》上发表了诗歌《脸儿红》,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歌。

公木考入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后恢复为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其间和同学自发组成“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社”,探讨中国社会出路与发展前途,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30年1月,公木加入共青团。随后,他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等组织,参与“北平文总”的活动。

写于1933年的《父与子》是他童年苦涩回忆的凝结,也是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你们忍受/我们却要动手/你们去向他乞怜/向他磕头/我们/我们却要动手/如今已是穷人翻身的时候。”诗中儿子的觉醒与父亲的隐忍麻木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农民的抗争精神和青年一代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抗争意识成为公木诗歌的重要特点。

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当时公木在正定中学(当时名为河北省立正定中学校)教书,他支持学生运动,引起当局的注意,省教育厅派督学孟扶唐赴正定中学调查。而孟扶唐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暗中到公木家通知其迅速转移,公木因此逃脱了国民党当局的追捕。

卢沟桥事变之后,公木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10月,他来到晋西晋绥军区动员委员会工作,后调任敌后游击队任宣传股长,跟随队伍在山沟里与敌人周旋。在战斗的间隙,公木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岢岚谣》,塑造了一位面对日本侵略者毫不畏惧的农民英雄形象。这是公木第一次创作长篇叙事诗,也是他第一次尝试用长诗唤起民众抗战。

在晋绥军区时期,他开始使用“公木”作为笔名,并终生沿用。他把名字“张松如”中的“松”字拆开,把“公”字前置,含有“此木为公”“公在木前”的意思。

在公木看来,自己“首先是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他说:“(我)要做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一颗‘铺路石子’。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一代人,追随着我们的前辈,面向着屠刀和战火,蜂拥地走到这条政治道路上来的。”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38年8月,公木到了延安,在抗大毕业后,公木被调往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次年7月中旬,抗大总校职工万余人在校长罗瑞卿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前方。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公木和郑律成两人,奉命等待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

1939年的一天晚上,郑律成和公木去拜访《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回来的路上,郑律成说:“我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经过商议,两人决定创作8首歌曲,组成《八路军大合唱》,就是为了突出“八路军”的“八”字。

随后,公木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写下《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原来创作的《子夜岗兵颂》,共8首歌的歌词。公木完成这些歌词的创作,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创作过程中,公木每写完一首歌词,郑律成随即拿去谱曲。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公木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

9月初,创作基本完成后,抗大三分校正式开学,公木搬到三分校政治部,继续搞时事政策教育工作。郑律成虽然调离了抗大,还是经常回来教歌。三分校的每个连队,在行军途中,在集合会场上,到处都在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同年冬,《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还在中央大礼堂进行了专场演出。此后,不只是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开来,学员们毕业了,就把歌声传遍四面八方。

对于创作的契机,公木后来说:“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不是首长叫写的,也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行曲》作为广大官兵最喜爱的歌曲之一,继续传唱,曲谱一直保留原样,但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先后对歌词作了多处修改,并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此后几经易名,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这首歌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非方整性结构的长短句。正是这种长短句结构的歌词,使郑律成创作出了不同凡响、动人心魄的旋律。歌曲以英勇雄壮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展示了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挺进场面,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

正如公木所言:“创作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了战略反攻的感觉。所以才不只为当时的抗战军民所传唱,而且到了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大反攻的期间,它更发挥了战斗歌曲的威力。在转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时日,只把歌词中的个别词句稍微调整一下,便继续为解放军战士所接受,紧随着南征又北战的步伐,配合着胜利复胜利的节拍,凯歌高奏遍及祖国大地。直到今天,有着现代化装备,穿着新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唱起这首歌来,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仍然是和谐统一的。正因为如此,它的生命力顽强,可以久唱不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英雄赞歌》

除去《八路军大合唱》之外,公木还创作有《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新中国成立后,公木以炽热的爱国激情、真挚的赤子深情高唱着一曲曲气魄雄浑的赞歌。为胜利欢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讴歌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建设的《鞍山行》,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的《难老泉》等作品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63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导武兆堤、《英雄儿女》主演田方和作曲家刘炽一同找到公木,希望他能为电影写主题歌的歌词。听完几人叙述的电影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后,公木被这部作品深深地感动了。他不禁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些风烟滚滚的岁月,想起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写过的一首《烈士赞》:“当你抱起爆炸筒/和敌人一同粉碎/敌人永远化作脚下的污泥/你就变为一颗灿烂的金星……”

以此为依托,公木很快就写出了《英雄赞歌》的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公木将自己热血沸腾的感受融入其中,将对战士们的真挚感情灌注笔端,谱曲后通过与电影故事情节的巧妙嫁接与情感氛围的自然融合,使这首词作具有了更为动人的魅力,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公木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创作与臧克家、艾青齐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公木由长春到沈阳参加东北局会议,他加入街上潮水般的队伍,呼喊口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在当天晚上回长春的火车的小茶几上,他激动地创作了一首203行的抒情诗《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我从一座高大的饰着松枝的拱门中走出/巨幅的绣着镰刀锤子的红旗/和五星红旗交叉在门首上/十月的高空里/掠着彩云,迎风飘扬/我阔步行进在大街当中/大街已经淹没在旗帜的海里了/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和那旗面一样鲜红……”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东北日报》上,被晚年的冰心盛赞诗意“大气磅礴”。

公木一生在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正直博大、赤诚宽厚的人格魅力令后人崇慕。他将自己生命的轨迹与民族的脉搏、时代的肌理融为一体,发战士之心声、发民族之心声、发时代之心声,绘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