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桥上出神入化的群龙阵图
2024-01-08 16:40:3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安济桥栏板(正面)。
■安济桥栏板之“龙头”特写。
■安济桥栏板(背面)。
□文/图 李立华
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6年)的安济桥,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古桥,静静伫立在河北石家庄市赵县城南2.5公里的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此桥一直唤作“赵州桥”。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哲宗皇帝赵煦北巡行至赵州,为其壮丽雄伟所震撼,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赐名“安济桥”,并以此为正名。但是,自古及今以其所在地命名的“赵州桥”似乎更广为人知。
入藏国博的隋代栏板
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赵州桥》即节选自其中。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正是因为这篇课文知道了这座古桥。关于该桥技术上的成就,茅以升先生以白描手法进行了简单科普,概括为“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相比之下,对于该桥的艺术成就,则显得有些津津乐道:“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后来,茅以升先生又在《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赵州桥的装饰艺术,他认为:“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在赵州桥景区所见的桥栏板,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仿照隋代栏板一比一复刻的。所以,游人至此难免会问:茅以升先生赞叹不已的桥栏板原件到底有多精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在《古代中国》陈列展出过的一块桥栏板,便是极好的答案。这块栏板,长212厘米,高84.5厘米,1953年出土于安济桥下的淤泥中。栏板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龙头相背,前爪互推,似乎想要穿越栏板;背面双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蕴含着蓄势待发的霸气……两组龙雕各呈姿态出神入化,正如茅以升先生所谓的“真像活了一样”。
隋至唐,是龙纹演变的一个高峰期,安济桥栏板所雕之龙,时代特色鲜明,堪称隋唐之际龙纹艺术品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的龙,龙吻细长,顶部收尖,鼻孔形态开始出现牛鼻状态。眼睛较大,突出特征为后眼角汇聚后有一个明显卷,眼眶上部还有一个明显下凹类似字母M形状。再有一点,龙角明显呈鹿角形态,底部有粗大的节,整个龙角似乎是从眉弓开始生出,中段分多节,角分叉,尖端较为尖锐和朝前钩。龙的耳朵呈牛耳外廓,细长。牙有犬齿和门齿,獠牙外翻于唇线之上,槽牙表现为山丘形。下颌有须,分成门牙下一组,中段一簇,腮侧有卷毛数组,鬣发朝后飘扬,长短不等。颈部细小,身体盘旋,前爪肘部有较长的火焰形鬣发,肘尖有毛,小腿露筋骨无鳞甲,龙爪多为三趾,趾甲尖锐修长。
1953年,由河北省公路局建议、牵头,对安济桥做过一次大规模整修。当时,从河床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包括栏板、狮子、仰天石、望柱、桥面石等,另有唐修桥记铭刻1块、明修桥记石碑2块及有题刻的残石6块。有雕刻的栏板20余块,分别属于隋代、唐、五代、宋初、金等历史时期。雕刻栏板中有龙纹的共计7块,入藏国家博物馆的桥栏板即为其中之一。此类栏板,石质青白,龙的形态鲜活生动,矫健有力,根据其造型风格及唐中书令张嘉贞所撰《石桥铭序》中“其栏槛华柱,斵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睢盱翕歘,若飞若动”的描写,被认为是隋代安济桥的原物。
出神入化的群龙阵图
有道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古代文人墨客歌咏安济桥的诗句中多有“龙”的比喻,如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的“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的“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清代王基宏的“青龙谪下化长桥,日驾川流谁可摇”等等。安济桥不仅形似长龙,其石雕精华也是姿态各异的龙。这座桥的主拱券共为28道,每侧栏板和望柱上雕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桥的单侧雕龙数目之所以选用28,与二十八星宿有关。二十八道主拱对应于天上的四象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又对应桥每侧栏板上的二十八条蛟龙。二十八星宿,是古人用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时作为坐标的28组恒星或星座,由于它们固定环绕于天际四周,很像日月五星的栖宿之所,故称“二十八星宿”。古人还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以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命名,东方七宿为青龙,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北方七宿为玄武。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所谓的“四象”。 在传统文化中,二十八星宿应用极为广泛,例如万年历中二十八星宿循次值日,一天一移,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桥的主拱券顶部两侧,还各有一个蚣蝮。所谓“蚣蝮”,又名避水兽、吸水兽,是龙的九子之一,龙首狮相,头顶一对犄角,身体、四肢、尾巴均有龙鳞。相传,蚣蝮性善好水,会调节水量,能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因此备受百姓崇敬。古人多以此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永避水害,长存永安。由此不难想象出,56条龙与两个蚣蝮组成的安济桥群龙阵图,何其壮观!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灵物,“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龙还可兴云作雨,神通广大。安济桥以“龙”的形象作为石雕主体,寄寓了民众希望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桥上一条条神奇的蛟龙,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
独具匠心的雕刻分布
另外,安济桥的雕刻分布也很有特点,中部栏板雕刻较细密,两端则相对简略,以致赵县民间有“大石桥看功劳,小石桥看花草”之说。“大石桥”与“小石桥”,是赵县安济桥与永通桥的俗称。所谓“大石桥看功劳”是说安济桥工程浩大,年代久远,举世闻名;“小石桥看花草”是指永通桥雕刻纹饰较多,装饰华丽。言外之意,大石桥与小石桥相比,雕刻纹饰显得有些简约。有学者分析,安济桥雕刻分布,是造桥者因时因地独具匠心的设计——古时候,大石桥地处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繁,桥本身带有一定坡度,行人由两端上桥而行,均是上坡路,行走多少有一点儿艰难,两侧的雕饰如果太过醒目,容易使行人分散注意力,故而纹饰较为简略。行至桥巅,路变得平坦,站在此处可远观近赏,行人最易在这里停留。所以,龙纹作为安济桥的石雕精华较集中地出现在桥的中部,既便于行人观赏,也反映出古人对神圣之物的推崇与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