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县河应村:具有独特历史印记的石头村

2023-11-24 16:32:5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村中古槐仿佛在诉说着风雨沧桑。

古朴的民居令人驻足遐思。

古村落三面环山选址讲究。

井陉县南王庄乡河应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的石屋、石巷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古朴厚重,呈现着独特的历史印记,讲述着一段段历史故事。

□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河应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6公里处,距省会石家庄45公里。井元公路从村中穿过,向西与平涉公路相接可达县城,向东穿过南王庄乡通往元氏县,村落北侧有盘山路通往井陉县城良都方向,交通便利。

在河应村口,便可看到一处明显的村庄标识,传统风格的设计展示着古村落的韵味。进入河应村,成片的古民居引人注目。据了解,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40余处,共有100余间石头房屋,就连院落的围墙、村内的街巷都是用河卵石铺砌而成。

选址讲究的古村落

据井陉县志记载,在宋代,有一位姓贺的将军在今河应村处安营扎寨,故得名“贺营村”,清咸丰年间演变为“河应村”,并沿用至今。河应村从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毕氏家谱记载和张氏先祖现存碑记考证,元代毕氏先祖毕光显从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迁居到此,村落逐渐呈现规模;张氏先祖于明正统年间,从南峪镇南峪村张氏蔡庄社九甲迁居贺营村落户。经历代繁衍,河应村形成了以毕氏宗族为主,张姓、李姓等其他姓氏兼而有之的村落。

河应村三面环山,西依八亩垴,北靠鞍子岭,东有东垴做屏障,南出割髭河。古村选址讲究,北侧山脉绵延,发育有两条较缓的沟谷,分别称为大河沟和小河沟;东西各有两座山,成环抱村落之势;村庄建在西侧山体缓坡上,村前有天然泄洪沟,远离洪涝灾害,基础牢固,安全性较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河应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居以宗祠为中心,一层一层向外延伸。随着人口不断发展,毕氏各分支及各户之间人口的衍变,形成了以血缘宗族关系为主要聚集影响要素的院落布局。

村中石街石巷迂回蜿蜒,纵横交错,状如鱼骨式的道路构成了古村落的骨架,并成为一道特色景观。村中共有四条主街,分别为古槐街、十字街、巷子口街、磨子盘街,大致呈十字状交叉,支撑起村落主要形态。古村古街巷,皆用石头铺就,构成了村落内相互联系的交通纽带。古街巷与周边四座小山包一起构成了古村“四垴四街十巷子”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河应村再次快速发展,并在古村东侧、割髭河南侧建设了新村。割髭河成为新旧村的分界线。古村位于割髭河北侧的山谷内,新村位于割髭河南侧的阶地上。受地理环境制约,古村曲折蜿蜒、南北狭长,新村规整平直、东西狭长。

明清建筑颇有特点

由于地靠割髭河,河内多有五彩卵石,因此河应村的民居材料也以此为主,不同于井陉县其他地区以青石为主的传统民居,形成了多彩的街巷景观。各式各异的门楼以及青砖瓦房、石头窑洞、石头平房,民居院落既相互取直又相互错落,形成曲折变化的开合空间;民居建筑或高或低、顺势而建,瓦房、平房相互错落,门头、墙体依次相接,又形成了富于变化的视觉感受。

河应村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村,小巧而精致。古村落沿西侧山体依山而建,从东山向西看,屋连屋、院连院,高低错落、层层叠叠,青瓦屋顶和石头墙面相互交叠。村内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古院落20余处,这些古建筑有的粗犷奔放,保持着农家淳朴的风貌;有的雕梁画栋,于淳朴之中隐藏着富贵之气。

由于河应村在历史上曾出过进士,因此古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颇受北京四合院的影响。河应村内传统建筑类型较为丰富,按建筑形式主要有青瓦房和平顶房。青瓦房集中分布在以进士院为中心的片区,其他的则为平顶青砖房及石头房。

河应村传统四合院布局讲究,各户建造房屋时首先确定主屋及院落形制,其余东西厢房、南房倒座、大门等主要建筑依次展开,以北房为主屋,建筑高度最高,东厢房次之并高于西厢房,大门结合南房而建,并且大门一般开在东南侧,最终建造成四合院落。村内目前现存传统单进院落20余座、两进院落6座、三进院落1座。

而青瓦房的建法也颇为讲究,多为历史上相对富裕人家的宅院。如今以进士院为核心区域,相对集中保存了一片硬山青瓦房。青瓦房多以大块青石建造基座,在基座上以四梁八柱为架,支撑起房屋整体结构,墙体以花石、青石黄泥或青砖填充,讲究的建筑最外侧用青砖包面,一般的则直接裸露填充的花卵石。瓦房在当时多由财力相对充裕的人家建造,因此大多房屋建造精湛,门楼多为青瓦挑檐,墀头、门楣、门扇、抱鼓石等一应俱全,甚至部分院门为垂花门,砖雕精美,很多建筑装饰体现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魅力独特

民风淳朴的河应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源于清末民初的“跑灯”是一项村民十分喜爱的民俗活动,是在民间社火跑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场地灯会艺术。每到正月,家家户户做灯,做灯时村里的能工巧匠一起上,有的做模型,有的做装饰,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画灯最为关键。灯的形状各异,有领阵的话旗灯、压阵的龙灯,中间有排灯、玉茭灯、鱼灯、鸡灯、虎头灯等,后来人们又做出了汽车灯、飞机灯等,可谓百灯百样、各有千秋。每年正月初二、十五的跑灯要穿街表演,前面大鼓、铙、镲、锣开道,中间彩灯连绵数百米,后面大鼓压阵,每到一户,主人热情迎进,让彩灯到院里转上一圈、锣鼓敲打一阵,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随后,彩灯返回村内广场进行摆阵表演,南北各有一面大鼓,节奏随阵而击打,领阵的头把灯不时地变换着阵法,形态各异的彩灯你来我往,远处望去,星星点点,煞是好看。正月里,跑灯除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在本村表演外,每天晚上都会到邻村表演,有时一个晚上要到几个村表演,颇受人们欢迎。

深受井陉人喜爱的晋剧,在河应村同样倍受追捧。在井陉晋剧子弟班中,首推河应村和南障城两个业余剧团,特别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剧团外出演出时,连续几个月不回村,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河应村业余剧团经常外出演出,人称“久行班”,培养了许多优秀演员,他们能演多场经典剧目,能反串各种角色,能和山西名角搭台演出。村剧团的晋剧表演,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随着井陉县旅游业的发展,“井陉天路”将沿线古村落串连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河应村村民也希望借此机遇,利用古村落资源,使村内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应村,感受这个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