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县东尖山村:古老村落 赓续红色精神

2023-11-10 09:16:5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八路军129师385旅纪念馆。

马金苟烈士写给父母亲人的战地书。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井陉县东尖山村。

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东尖山村,位于井陉东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不仅保留着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宅,还拥有丰厚的红色历史。抗战时期,东尖山村是129师385旅旅部驻地,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创建地、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创建地。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井陉县东尖山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20公里处,全村126户、400多口人,山场面积过万亩。东尖山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村东将军峰地处三县交界,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期,窦建德行兵路过此地,在东尖山村东山头驻兵,后人称其为“将军垴”。

明清老宅见证村庄发展

明宣德年间,马氏自井陉县北障城迁到现址居住,始称马家庄,后因位于尖山东侧改名东尖山,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当时,这里人口稀少只有一个村,就是尖山村。明宣德年间,马氏始祖马旺和妻霍氏就落脚在这里,因此尖山村有“先有马家街,后有蒿家垴”之说。由于他们刚来时人口较少,隶属于尖山村管理。后来人口增加,就有人从马家街往南迁徙,因居住在大尖山之东,故名东庄子,也叫“东庄儿”。到明嘉靖年间,人口增加,村庄扩大,有了一点规模,便成了独立的小村。到清光绪末年,村庄改名为东尖山。

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青砖灰瓦的街巷、明清时期的老宅,见证着村庄的发展。

东尖山村现在仍保留着基本完好的东街和西街以及古村落建筑群,保存有明清古瓦房20处、明清时期石窑洞30处、明清时期石头四合院约30处。

在漫长的岁月中,村民们就地取材,建成了青砖垒垛、拔檐上扣猫头筒瓦的拱形平房或青水脊瓦房的四合院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门楼砖垛下有迎风勾石,上有砖雕墀头,门楼砖垛内侧雕有吉祥图案,箱式石门墩雕有鹿、猴、蝙蝠等吉祥图案,天地、土地神龛砖雕精美、巧夺天工。这些古民居中尤以马喜文、马拐狗、马梅栓、马贵贵等为代表的10多户住宅保护得最为完好。

东尖山村石券窑洞是民居窑洞的主体,有横窑、顺窑,一般以顺窑为主,纯石头结构,居住在石窑洞里冬暖夏凉,经济实惠。村里的古院落大多都是石头四合院,建造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板石修建,院落主房都是坐北朝南,采用石头拱券而成。

丰厚革命历史永留史册

古老的东尖山村还是一个革命历史丰厚的村庄。

抗战时期,这里是129师385旅旅部驻地,是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创建地、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后改为八路军独立大队二大队12连)创建地。1938年5月,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385旅政治委员谢富治、旅长陈锡联率部进驻井陉(路南)县南芦庄、康庄、东尖山一带,当时的旅部在东尖山马胜利家石窑洞。

其间,部队协助县政府解除了当地地主武装,县政府机构也重新做了调整,设立了政务、军事、锄奸、组织、经济、总务等六个科。在东尖山村还召开了有70余村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从而扩大了抗日声势,掀起了抗日高潮,重新打开了路南地区抗日斗争局面。县政府在东尖山村首先组建起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队员100多人,后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大队二大队12连。随后,筹建了路南修械所,为游击队修理了大批枪支,并自造手枪24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

在抗战初期,东尖山村还驻扎着一支英雄的“桂支队”。1937年9月,桂干生以129师高级参谋的身份,跟随刘伯承挺进太行山区,投身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2月,他带领129师教导团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东麓的冀西地区,组建抗日武装。他们走村串户,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桂干生任支队长,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因此又称“桂支队”。1938年5月中旬,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随同八路军129师385旅一部和桂干生独立支队从高家峪移驻东尖山村。部队驻扎期间不断协助385旅、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派人到各村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在党的号召下,不少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桂支队活跃于正(定)太(原)、(北)平汉(口)铁路和正(定)昔(阳)公路沿线,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破坏敌人的铁路火车,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摧毁敌伪组织,弄得敌人顾头不顾尾,处处被动挨打,使冀西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倪志亮称赞“桂支队”是太行地区游击支队中的劲旅。

为了让人们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村内建有八路军129师385旅纪念馆、井陉路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成为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特色剪纸成为文化名片

井陉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井陉民间剪纸反映了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今,井陉剪纸已成为井陉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东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栾瑞花是石家庄市非遗井陉剪纸的传承人。栾瑞花的栾姓师祖曾是山西平定一带的剪纸大师,后因躲避战乱于明万历年间迁址井陉县旧县城城关镇一带,后定居井陉石瓮村,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项技艺便代代相传下来。栾瑞花自幼学习剪纸,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剪刀功夫和绘画技能。她的作品栩栩如生、生动有趣,主要作品有“福”字系列剪纸、井陉拉花系列剪纸、井陉天路系列剪纸、“中国梦”系列剪纸、建党百年系列剪纸等,并屡获殊荣。2015年,栾瑞花筹资10万元,创办了井陉县瑞花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她的第一件剪纸作品、逾8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便在当地引起轰动。这件作品将画家张择端一笔一画刻画出的北宋都城东京的宏伟画卷,在剪刀下还原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栾瑞花不断进行剪纸创新,设计创作了车挂系列剪纸装饰品、钥匙链系列剪纸装饰品。此外,她开始尝试人物肖像剪纸,这种工艺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唯美逼真,吸引越来越多的顾客订购人物肖像剪纸。栾瑞花充分运用传统的剪法,赋予作品新的内容,很多作品实现了订单式销售,解决了许多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2021年,栾瑞花当选东尖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后,通过创新管理、改进经营模式,给当地村民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