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栾城走出来的诗人苏味道
2023-11-01 19:11:1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清明桥
□陈晔
在栾城,如果不去苏邱村,当地人会说你没来过栾城。
踏上栾城大地,去南赵村,去苏邱村。苏邱村的主街有苏味道的雕像,街上有苏味道的诗,墙体上是苏味道的生活画及诗,研究苏氏文化,到这里走一圈,可以看到苏味道的影响力。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旧唐书》中称其“少有才华”,当时的“才华”指的是其学习方面,苏味道不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文章写得好!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赞皇人李峤并称“苏李”,推动了唐诗发展。《正月十五夜》为其传世之作,《全唐诗》录其诗16首。
一
一个人无法选择故乡,但是故乡给予他的肯定是底气和滋养。
在唐朝,苏味道在栾城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而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走了出去,走上仕途。
公元648年,苏味道出生在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窦妪镇南赵村。南赵村地处现在的石家庄市南三环外的装备制造基地区域内,西邻洨河,北邻衡井线。翻看南赵村获得的荣誉,南赵村曾经获省级“文明村”“宣传文化示范村”等称号。也许是因为村里出了名人苏味道,这里的人们念念不忘这位从本村走出去的唐朝才子,他是故里的骄傲!“春风苏里”是新村改造中用的名字,以纪念苏味道和“三苏”。
南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南岸,产麦子、棉花、玉米等。在苏味道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是在田园风光中度过的,这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
平原上,麦苗青青,小苏味道和父母在地里劳动。有时候,父亲也会带他到洨河边,这里离洨河太近了。自赵州而来的洨河离他的村庄不远,散步或者溜达着就到了。唐朝时候的洨河,水面很宽,水很深,是水路要道,常有船只来往,他在河边看着鼓起的船帆产生了丰富联想,自己什么时候能走出南赵村,去更远的地方呢?
父亲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读的书多了,你会走得更远!”
父亲给他讲赵州桥的故事,也带他去过赵州桥,他摸着玉石栏杆觉得分外亲切。夏天的夜晚,他在母亲的怀里仰望天上的银河,母亲指给他看哪个是“勺把儿”,哪个是织女星,哪个是牛郎星。
9岁时,他表现出了文学天赋,已经会写诗作赋了。他的父亲大为惊异,决心供其好好读书,取得功名。家里的一切,不让他插手。好在苏味道禀赋好,所学课程牢记于心,尤其擅长文字,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是国家所需要的。
苏味道少年时文章就写得好,与赞皇县的李峤并称“苏李”,在古赵州已经小有名气。
二
唐高宗年间,20岁的苏味道学富五车,在考试之年,苏味道在家人的陪同下坐马车到赵州考试,一举考中进士。考中了进士,报喜的人员骑着高头大马送“通知书”,南赵村的人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苏味道多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出了南赵村,走出了栾城和赵州。
他到陕西的咸阳任咸阳尉,又因为文章写得好,在官员考试中多次拔得头筹。他的才华渐渐被人知道,满朝文武知道了有一个来自赵州栾城的苏味道。他写的文章别有洞天,是真有“味道”!
爱才者古今有之!吏部侍郎裴行俭阅人无数,为国荐才,看到苏味道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了着力培养,有了机会便提携他。更大的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突厥阿史那都支不服唐朝管辖开始作乱,唐朝为了国家统一,决定兴兵征伐突厥。征伐突厥需要各种人才,缺少得力的写写画画的人,裴行俭引荐苏味道出任“管记”之职,做了征讨突厥大军的随军秘书,负责将战况等写成文字报送京城。突厥之地荒凉,且征讨的路途中常常作战,随时有生命危险。苏味道跟随主帅出长安,一路作战,尽职尽责做好“管记”,将征讨中的事详细准确地记述下来。征讨归来,唐朝皇帝满意,给大军嘉奖。苏味道因随军征战,文章做得好,且为国在军中效力,得到提拔重用。
孝敬皇帝妃之父裴居道任左金吾将军,想找一名才子为他写一份谢表,有人推荐了苏味道。苏味道到了裴府,写文章是他的特长,正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他依据要求,替裴居道写了一篇很有水平的谢表。呈上去后,皇帝满意,苏味道的名声渐起。他的伯乐裴行俭见其大有前途,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苏味道的命运从此得以改变。
武则天掌权时,也需要有才的人协助其治理国家,而且她也喜欢诗词,身边聚集了一帮当时的文人墨客,她听说了苏味道的大名。公元694年,苏味道入朝被封为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人生一度走向巅峰,这对学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幸事。有才不一定有运气,而苏味道才运俱备。
他终于实现了在南赵村洨河边立下的“走出去”的夙愿,走进了皇权的中心,直接为王朝的统治阶级服务。
三
苏味道离开家乡时正是弱冠之年,在都城长安的一个县做县尉。万事起于微,他勤奋做事,积累经验,赢得民心,加上有才气和每次“官考”的优异成绩,一步步高升。
武则天执政时,苏味道曾三居相位。但是,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他所处的位置,需要小心再小心,免得惹事端。为此,产生了一则成语。据说,苏味道做了宰相,有人问天下事多而复杂,如何协调治理?苏味道手摸床棱不表态。事后他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比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苏味道被称为“苏模棱”,成语“模棱两可”来源于此。唐朝皇帝爱诗,正月十五,武则天携臣子观看长安的灯火,苏味道写的诗最好,他写《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他用华丽的辞藻,展现了唐代上元节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
因为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走得近,在唐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一贬再贬。从高位降职,心里哪能痛快?但官场如战场,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应该想到这里。只是一贬再贬,对一个人的打击太大,落差太大。公元705年,苏味道在心情郁闷中死于异乡。落叶归根,后代遵从其遗愿,千里迢迢运灵柩回故里安葬,葬于栾城县城西北九公里的苏邱村。获鹿县简良村之崔姓人为其守冢,村名谓之“苏丘”,为避讳,改名苏邱,即今天的苏邱村。
苏味道死后,其中一子没有回栾城,而是留在了四川眉山,眉山这一支到了宋代,出现了文坛上的“三苏”。今天,在眉山三苏祠供奉着苏味道牌位及画像。去过这里的朋友告诉我:画像有司马光题匾“奕世荣昌”。画像两边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撰写的对联:金生丽水三苏怀乡系赵郡,玉出昆岗眉山发迹源栾城。其中的“源栾城”,点出栾城是“三苏”的故里。
四
“三苏”中的苏东坡后来曾在定州为官。在南赵村的村北,苏家后人为上坟祭祖修的清明桥还在。
《栾城县志》对清明桥有记载:“清明桥用石造,桥长九丈五尺,宽一丈五尺,由三桥拱组成。大拱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建筑,共16道拱券。跨度四丈六尺,桥矢一丈六尺。东西两边栏板各为16块。外为素面,里刻龙鱼牛马狮等。两边各有望柱15根。”过去清明桥的位置正处在洨河故道,河道有水,无桥可过,祭祖不方便,苏家后人就集资在河道上建了该桥。桥有了,得起名字,因是清明祭祖,苏家后代取名“清明桥”。这桥是南赵村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古迹。
在苏邱村,没有一户人家姓苏,主要是崔姓。而且,据说不知在哪一朝,苏氏后代将其尸骨迁走,发现墓中埋的是一把宝剑。苏邱村人称这里为“疙瘩”,“疙瘩”即指苏味道的墓。村里的房子环其墓周围而盖。一段时间,村民没有地方活动,偶尔有村民在这里的广场健身、跳舞;苏邱村入口处,有苏味道像,像座上有雕刻画;村主路两旁灯杆上挂有苏味道的诗词,村中多面墙上也有诗词典故,有诗有图有画,文化氛围极其浓厚,与南赵村一起,成为研究苏味道及“三苏”的重要场所。
大清同治年间编纂的《栾城县志》中写道:“栾,弹丸邑也。汉柴棘蒲、唐苏鸾台、元苏滋俱产此,故著名邑。”苏鸾台即苏味道。他的后代,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三位,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怀念先人是他们的共同心声,苏辙写有《栾城集》。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这都是其祖苏味道给予的文脉和文气!
站在苏邱村外的麦田,天气晴好,会发现西边山麓清晰,那正是封龙山。虽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其求学地,根据推断和直线距离,苏味道当年应该在这里求学。因为当年的著名学府只有这里,而且依据封龙书院的名气,学业优异的苏味道一定会择学于此,求教于名师,其学问非名师指点不可得。与他同时期的赞皇人李峤也应该在这里学习过。封龙书院作为当时的著名学府,吸引学子,他们一定会慕名前来求学,受教于封龙书院,而成为人中之龙凤!
苏味道的出生地南赵村更是不忘发扬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使老有所养,南赵村曾在2020年举办迎重阳孝亲敬老饺子宴,全村有16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这或许是对苏味道的一种纪念吧,因为他是名人,行事有风范。
近年来,苏味道的故里栾城区先后重修“苏味道墓”“清明桥”等遗迹,新建苏东坡祖籍纪念馆,主办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和纪念苏味道逝世1300周年座谈会。大批来自海内外的苏氏后人赴栾城寻根问祖!
来来往往的人呢,会诵读苏味道最有名的诗句“火树银花”……
本版现向读者朋友征稿,内容包括石家庄乃至河北的人文历史、节日习俗、民俗来历等,可配发相关图片,来稿请发送至电子邮箱:zzmjz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