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龙泉寺 为有龙泉享盛名

2023-11-01 19:09:5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龙泉寺,坐落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方向,西依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距石家庄城区只有14公里的车程,是城郊区域现存有名古寺之一。“登高都说龙泉好,以此龙泉是胜游”,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对龙泉寺的赞美诗句。

□图/文 梁剑章

以龙泉成就一方圣地

鹿泉区,在历史上就是泉涌、泉漫之地。编纂于清代的古获鹿八景,其中“更有龙泉施夜雨”便是著名的八景之一。龙泉寺,也是因山、因泉而得寺,并以“龙泉”的名字延续下来。

据古《获鹿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金代正隆二年(1157年),为临济宗高僧净琛老和尚所修建,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金大定二年(1162年),寺院重修扩建,初具规模,当时称作“龙泉山院”。后来,金廷圣旨为之赐名“龙泉院”,并依此正名为“龙泉寺”。此地有名的四平山,也因此更名为龙泉山。这一说法,在寺内上院大雄宝殿外的石壁石刻上,也得到了印证。

元、明、清时代,龙泉寺院经过多次修整和续建,据记载的大维修有过六次。元大德四年、明正德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年、清咸丰七年等修建后所立的碑碣,其碑文都对修建过程有着详尽的描述,至今仍保存在寺院内。寺院在鼎盛时期,曾有僧众百余,山场20公顷,良田300多亩,以至于四方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那时,寺庙的僧人们同时也垦荒种地,农禅并重,以寺养寺。他们曾用过的石碾、石磨、石臼至今尚存于寺中。明嘉靖八年(1530年)的金刚台和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香炉至今仍在使用。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动荡变革,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寺院香火逐渐衰落,到建国前,寺院已是人去寺空,一片废墟。1995年,常开老和尚入驻龙泉寺,率领四方僧众弟子,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使龙泉寺焕发了新容新貌,成为石家庄西南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以龙泉保护一方净土

今天的龙泉古寺,仍然荡漾着浓郁的龙、泉特色,可以说,处处隐龙,处处涌泉成为寺庙的一道亮丽景观。

古寺的山门为三开间,双层飞檐歇山琉璃顶,圆拱门青砖砌筑,墙基砌石。门前植柏树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匾额题字出自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的手笔;两旁对联“龙华朵朵开敷出宋元明清多朝代,泉水淙淙流过来显密禅净无数僧”,此联将“龙泉”二字置头,道出了龙泉寺建寺的特点,它是龙泉寺主持常开法师的撰联。

龙王殿,坐落于古寺西北角的最高处,三开间歇山琉璃顶,殿堂中央供奉龙母、四海龙王,东西两侧供奉排天佬、雷公、风婆、电母。神案前殿中央有一个六角形水池,名曰“龙池”。池水清澈见底,红、黄、蓝、白、黑五条雕塑彩龙附于梁上,张牙舞爪,若飞若动,俯瞰龙池,龙影在池中晃动,光怪陆离,堪称龙池奇观。

龙王殿的后面是龙泉。泉水从上面的岩壁裂隙中涌出,通过人工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落入下面的水池之中。水池下面辟有暗道,引进院内的龙池之中。大凡游人至此,都要在这里洗手洗脸,并且要现场品尝一下泉水。也有一些早有准备的人,带了盛水的家什,将此水带回饮用。龙泉寺的水能治病,在民间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曾经对龙泉寺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证明它是一种优质矿泉水,其中的硒元素对心脑血管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进一步证明了碑文记载和民间广为流传的龙泉水能治病的传说。

古寺大雄宝殿院内设有桥池。池水约2米深,地面至井水面约1米,井口呈长方形,一角置石雕龙头吐水,井水清澈见底,常年流淌,满而不溢。数百年来此井不枯不竭,遂称“龙井”。传说昔日寺院百名僧人生活用水,皆用此井水。时逢庙会举办之时,人员川流不息,可供上千人饮用。

龙井西侧有一棵奇特的古槐,老态龙钟,树干弯曲,树皮斑纹似鱼鳞、像龙绕,但枝条虬动、绿叶婆娑,故又名“龙爪槐”。相传很久以前,古槐树高10丈,树干10围,后为蛇精所附,常伤人畜。青龙闻之,怒不可遏,兴云作雨,雷劈古槐,毙蛇而去。后树复苏遂成龙爪之形。其实,龙爪槐是国槐品种之一,因其形态奇特,人们遂以神话来弘扬正义,惩治邪恶,以示一种美好的愿望。

龙井院,位于大雄宝殿右侧,是一处游客放松休息之处。绿竹、海棠,砖墙、汉瓦,茶盏、亭廊营造了一方优雅的环境。“烹茶烟暖浮新竹,谈笑风生品香茗”是对此景的真实写照。

龙王殿、龙泉水、龙爪槐、龙井池、龙井院构成了龙泉寺独有的景观,不仅使人赏心悦目,也从中可以得到多种龙文化和水文化的熏陶。

以龙泉弘扬一方文化

古龙泉寺由于山势奇崛,殿堂拥挤,空间狭小,不适宜举办较大规模的佛事活动。1995年以后,省市文物、佛教部门、鹿泉区当地政府和寺院、民间举力,特别是寺院主持常开法师亲自坐镇化缘募捐,在距离古寺一华里的山下重建了龙泉新寺,形成了一处殿堂林立、道场庄严的新龙泉寺庙宇。

龙泉新寺主要建筑由山门、上院、下院和法华塔四部分构成。

山门坐北面南,歇山式琉璃瓦顶,檐栏绘有丰富彩绘,门前置石狮两尊。匾额“龙泉寺”三个大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的墨宝,两旁对联为“龙依法座天花雨,泉润苍生古佛心”,也是以龙、泉打头。

进入山门为天王殿。该殿于1998年5月9日奠基,2000年6月竣工。建筑总面积114平方米,仿明清砖混建筑。殿内供奉弥勒佛祖,壁画四大天王神像,背靠韦陀菩萨,此殿又称为弥勒殿。

过天王殿为下院,接引殿为下院主殿,五开间歇山琉璃瓦顶,匾额由当代书法家陈茂才先生所书。该殿总面积397平方米,又称为“西方三圣殿”,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两侧为千叶宝莲,背靠倒坐千手观音菩萨。两厢分别置有祖师殿、珈蓝殿和法物流通处、客堂等。接引殿前面是一处开阔而平坦的院落。

由下院上行33级台阶便是上院。上院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双层飞檐,首层悬“大雄宝殿”立式匾额,书法取自赵朴初先生字体。下层中门匾额为“华藏世界”,由当代书法家范硕先生所书,两侧匾额为 “得大自在”和“放大光明”。殿前置有铜炉鼎,为民间和企业捐赠。

毗邻龙泉新寺有一座法华塔,建成于2010年10月。塔高28米,7层,象征法华经28品7卷,总面积310平方米。

在法华塔旁边,矗有四幢石碑,分别记录了法华塔建设落成、为法华塔建设作出贡献的功德芳名和上下院重新营建的过程。

在龙泉寺景区内,还有金代遗留的和尚墓石幢五座,分别为泰和元年经幢、进公寿塔之铭、琛公和尚之塔两幢和无名经幢,其中最古老的当数建于1201年的泰和元年经幢。这些经幢均为青石质,层高六至八层不等。和尚墓石幢东侧是响碑,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碑身高1.5米,宽0.65米,厚0.21米,系用墨玉大理石雕刻而成。用石敲击此碑,叮咚作响,故名“响碑”。这些都增加了古寺的历史厚重感,也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以龙泉扮美一方乡野

龙泉山属于太行山东延的余脉,山势不高,峰峦层叠,丘壑起伏,纵横绵延,龙泉新、古寺分布在一条绵延1.5公里的山路上。由高大的龙泉寺牌坊进来,沿山路而行,曲折而平坦,很快就能到达前后两院,可安心欣赏两院的精美建筑和参与寺院的佛事活动。

龙泉山也是当地的一块丰盈之地,这里林茂花丰,适宜各类树木和花卉的生长。山上以柏树为主,兼有松、槐、榆、柳多个树种,同时枣树、梨树、桃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也遍布其中。春季漫山翠绿,花卉丰盈;夏季绿叶屏障,潺潺流水;秋季红枫片片,蝶飞蜂舞;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山路上还建有鸳鸯亭、响碑亭等,在这里既可以临时歇脚,也可以临亭饱览太行山脉和龙泉寺的庙宇风姿。

寺、殿、庙、亭遥相呼应,井、泉、池、碑相互依存,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足迹。宋宝祐年间,诗人元好问与朋友王明之、张奉先、李进之来到龙泉寺游玩,提笔写下《游龙泉寺》两首诗,诗中吟道:“树叶殷红柘石青,黄花霜后犹鲜明。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溜冷冷堪濯缨。皇统贞元见题字,良辰美景乐升平。何人解得登临意,灭没疏云雁一声。”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