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走出的大医李杲

2023-09-12 10:43:4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金元医学,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石家庄正定人李杲,以其高明的医术,突出的成就,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成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记者 石雅彬

立志学医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石家庄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李杲出生于富庶之家,其家族曾“赀雄乡里”,金大定初年,在真定、河间校籍,李氏家族户冠两路之首。

据史料记载,李杲曾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孟子》,跟冯叔献翰林学习《春秋》。他家院内有一块空地,他建起书院,接待儒士,供他们读书学习。有的儒士生活拮据,李杲便给他们以帮助。泰和年间发生灾荒,人们纷纷逃亡,李杲全力赈灾,救活了许多人。

他决心弃儒学医源于母亲的病逝。李杲20岁时,其母病重,李杲请来许多医生诊治,其母百药尝遍,最后仍不治而亡。李杲非常悲痛,认为是自己不懂医学而失去了母亲,从此发愤学医,以补过失。《元史·李杲传》载其“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李杲在张元素启示下“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病人来看病,李杲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开宗立派

李杲强调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乃万物之源,后天之本。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所以治病重在调理脾胃。他曾自制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等汤方,并力倡“甘温除热”之法,以解虚人饮食劳倦外感发热之疾。后世尊其为“补土派”(也称“温补派”)创始人,位列中国医学界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元史·李杲传》中记载了许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显示其高明的医术和高洁的人品。金朝末年,蒙古军不断进攻,李杲避难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始以医术游于公卿之间。据《元史·方技》记载,有个名叫王善甫的患者,家住北京,以卖酒为业。他身患重病,小便不通,眼球突出,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医生给他用了味淡性平的药物,渗利水湿,然而未能奏效,患者家属请李杲诊治,李杲用了许多阴性药物,治好了患者的病。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当时中国北方战乱频仍,发生新的流行疾病,“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当时宋代偏重验方的应用忽略理论研究,李杲的内伤脾胃学说,是适应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济源县流行大头瘟,医生们查遍药书,没有对症的,胡乱下药,往往引起死亡。李杲对患者的死亡感到悲伤,他废寝忘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自己制了一药方让病人服下,立即见效。李杲将此药方专门刻在木板上,放置在众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使用此药方的人无不见效。由于李杲善于治疗疑难危症,诊断治疗颇具卓识,时人把他当作神医。

李杲所创中医理论,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金元学者许鲁斋称赞他:“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后代医家如明代的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赞扬李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王道”。尤其是他的脾胃论在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传播到日本,对日本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道授业

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围汴梁,李杲离开汴梁,在山东聊城、东平等地行医6年,甲辰年(公元1244年)回归乡里,一心想把医术传于后世。友人周都运推荐,有廉台(今藁城区)学子罗天益,字谦父,生性淳朴,有志学医。于是,李杲收罗天益教授医术。日用饮食,都由李杲供给他。学业3年,李杲为表彰罗天益久学不倦,给了他白金24两,罗天益力辞不受,李杲坚持给予。李杲临终前,将平日所著医书,校勘为帙,以类相从,全部交给罗天益。李杲去世后,罗天益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李杲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后世认可、传播其学说者大有人在。史书记载,除了这两位得意门生,“私淑东垣之学者,金元迄今不计其数”,也就是没有得到他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人不计其数,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著书立说

李杲一生所著医书有《医药发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等。其中《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赞扬此书“引经立论,精凿不磨”。

《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论述了内伤之症。在当时,人们推崇以张仲景方药为代表的“经方派”,但他们之中有的医者因循守旧,不注意辨证,只知照搬古方,因而被误治致死的人不少。李杲尊重张仲景,也深入研究过《伤寒论》,但他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认为许多人得病,并非外感风寒,而是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颠沛,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调,起居不定,劳累过度等等,造成胃弱气乏、抗病能力减低而引起的。这些病本来就不是伤寒,用治伤寒法来治它,当然不会有效果。上述的致病因素,均能使人元气耗伤,成为内伤病。他提出“三禁”之说,即经禁、食禁、病禁,并撰成《伤寒会要》。

李杲去世后,其弟子罗天益将李杲的医术发扬光大,撰写《卫生宝鉴》24卷,讨论方、药及药理,附列验案。

(参考文献:《元史·方技》《畿辅通志·杂传》《医史·李杲传》)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