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雨后过东垣 步步行来感慨添
2023-08-14 11:07:35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滹沱河绕东垣而过。
■东垣古城遗址公园。
石家庄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正太铁路的建成通车为这座城市开启了近代史的风云际会,东垣、石邑等历经千载风霜的古城邑,则为石家庄积淀了古代史的源远流长。翻开史册,会看到许多石家庄的古城邑频频出现在《史记》《汉书》的微言大义间。比如,这座曾屹立在滹沱河南岸控山带河的东垣城,就是一处古今纵横,风物荟萃所在。今天随着东垣古城遗址的历劫重光,就让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沿着史韵诗风,从历代文人吟咏的诗篇入手,来体会东垣古城为石家庄带来的千秋神韵吧。
偶过东垣感慨增,离离禾黍满沟塍。
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
(清·容丕华·《东垣城怀古》)
□文/图 王子龙
清代文人容丕华的这首诗,就是吟咏石家庄历史的重要原点——东垣古城。容丕华是清代正定才子,东垣就是正定的前身,他行走在家乡曾经几度辉煌又历尽沧桑的古城遗址上,感慨东垣悠久的历史和数不尽的人物风流。看到满眼的离离禾黍衬托着一座城池的盛衰荣枯,听到城外的水流声如泣如诉,仿佛诉说着往日的繁华和此时的落寞。诗人听到哽咽的水流声,就是绕东垣城而过的石家庄母亲河——滹沱河。东垣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为石家庄历史上的区域中心,今天东垣城遗址也为后世诉说着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历久弥新。
东垣古城遗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南高营一带,东垣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东垣雄踞滹沱河南岸,于战国中山国时期建立,是西控太行山北据滹沱河的战略要地。清代历史地理名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描绘东垣是“晋得此以雄长于春秋,赵得此以纵横于战国”。汉高祖刘邦征伐至此,把东垣改名为真定,期望天下真正平定,到隋代真定城又从滹沱河南岸东垣旧址迁移到滹沱河北岸(今石家庄正定县城所在)。到了清雍正年间,真定要避皇帝的讳,才改名正定。容丕华短短四句诗蕴含着东垣到真定再到正定的悠悠岁月,县城北迁后,滹沱河南岸的东垣古城就逐渐衰落,以至于清人容丕华走过东垣故地时,再也看不到历史上巍峨屹立的东垣,只看到离离禾黍在曾是通衢大道的沟塍里疯长,蜿蜒而过的流水声仿佛在哽咽地诉说着历史的兴衰。东垣城的历史就是石家庄的历史,容丕华路过东垣会感慨,面对东垣如此雄浑厚重的人文历史,相信每个人都会心生感慨。
东垣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中山国时期,古中山国的图腾双翼神兽至今还巍峨地矗立在河北博物院门前,见证着这方热土的古往今来。东垣城邑就是中山国营建,为了扼守滹沱河,东垣和当时的都城灵寿、石邑等并为中山大邑,东垣的军事意义非凡,乃至于历次中山国的大战都和东垣有了交集。
战国后期,推行胡服骑射而国力大振的赵武灵王,开启了他的王霸之路。赵国兵锋首先直抵在燕、赵夹缝中几度灭国又顽强地几度复国的中山。而赵灭中山之役并没有像赵武灵王设想的那样顺利,打成了持久战,中山将士威武不屈地抵抗着胡服骑射之后国力达到顶峰的赵国铁骑。仅在东垣一个城邑双方就爆发了激烈而持久的大战,最终赵武灵王凭借国力的碾压,在付出极大代价后,终于进入了东垣城。面对到处燃起的烽火和硝烟,赵武灵王感慨万千,在东垣夜宿时,他梦见了一位神女对他攻伐东垣有所开示。醒来后,他命人在东垣城里筑起了一座巍巍高楼——神女楼。神女楼建好后,赵武灵王还命随军而来的赵国文人名士齐聚楼下,赋诗写文纪念东垣神女。邯郸是赵都,文学之士汇集,随军而来的文士在巍巍的神女楼下雅集赋诗,后世文人走过东垣见到神女楼遗迹时,也会留下自己的诗语心声,这些诗文和神女楼一起成为东垣的文化名片。
神女楼空雁塞孤,照眉池涸半寒芜。
邯郸宾客皆能赋,谁似朝云楚大夫?
(清·王士祯·《神女楼》)
这首诗的作者王士祯是清初文人,官至刑部尚书,提出写诗的“神韵”说,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路过东垣遗址,想到了当年赵武灵王和宾客赋诗纪念神女的盛大场面,写下了这首诗。可能作者在清初,还能从东垣遗址中寻到些许神女楼的蛛丝马迹。但诗开篇就告诉我们神女楼所在早已空空,当年兴盛的东垣随着县城迁到滹沱河北岸,也已经渐次荒芜。曾经的精美池塘业已干涸,楼空雁塞孤,池涸半寒芜。因为是赵国攻占了中山的东垣,所以邯郸来的都叫宾客。邯郸宾客皆能赋,可惜这里边再也没有楚大夫。楚大夫是屈原,屈原和赵武灵王是同时代人,屈原为了劝谏楚王赋了很多诗文,被贬谪流放也“虽九死其尤未悔”。可赵武灵王这边虽然宾客如云,但谁像屈原一样对君主有所劝谏呢?“谁似朝云楚大夫?”这是王士祯替赵武灵王发问,但凡有屈原一样的大夫忠言劝谏,赵武灵王能落得个饿死沙丘的凄惨结局吗?
神女楼是赵武灵王夜梦神女所建,这建楼的缘起本就与好色有关,赵武灵王在这里也可能有诸多的艳遇,因此神女楼所代表的是赵武灵王的志得意满。无人劝谏,也说明了赵武灵王帐下那些能文能赋的邯郸宾客也都是奉承之流,再没有屈原一般为国为民的人物。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城(遗址在高邑县),到公元前296年攻入灵寿城并吞中山国结束,赵国经过十二年的苦战终于占据中山。攻入灵寿时,历史已到了赵惠文王时代,赵武灵王去哪了?
原来如日中天的赵武灵王,忽然废长立幼,把王位让给小儿子惠文王,自己以“主父”的名号统帅三军专心征战,而又心疼长子公子章没当上国王,就把公子章封为代王,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埋下了兄弟相争的沙丘之乱伏笔。可以说中山国是赵武灵王一生的执念,几个儿子都是他的死穴,在吞并中山国后的第二年,这位胡服骑射把赵国势力扩张到顶峰的一代雄主,就因为放弃了王权,在内乱中被几个儿子围困在沙丘宫(在今邢台广宗),史称沙丘之乱。赵武灵王的几个好儿子把沙丘宫重重围困,就是不许父亲出来,让他弹尽粮绝后自己饿死,令人无限唏嘘。一代雄主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陨落沙丘,这首诗就是王士祯对赵武灵王军事功业的感慨和对其治家无能的讽刺。
赵武灵王之后,东垣就成了赵地,秦一统六国,这里又成了秦地。在秦时明月辉映下,在东垣城西今赵陵铺区域也诞生了一位极具家国情怀的英雄,那就是秦汉时代纵横岭南的南越王赵佗。赵佗开辟岭南,建国南越,又率南越国大义归汉,维护中华一统。可以想象青年赵佗也曾登上东垣城,在太行山风吹拂和滹沱河水的浸润下,由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秦朝大将,再成长为一代雄风的南越王。
一个雨后黄昏,我偶过建华大街,在规模宏大的遗址公园内,细嗅着雨后草香,想到这里曾经是赵武灵王神女楼所在,想到这里是汉高祖改名真定的所在,即兴赋诗一首,用诗词记录生活,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让读者朋友多了解东垣古城悠久的历史人文,在石家庄山川风物间体会文化的力量。
黄昏雨后过东垣,步步行来感慨添。
禾黍离离如故垒,新枝脉脉向谁妍。
传闻此地登高祖,尚有滹沱绕浅滩。
古往今来多少事,且听高柳唱鸣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