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布书包诉说那段难忘岁月

2023-08-10 09:40:41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赵力平使用过的书包。

位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朱德旧居。

赵力平(左五)向西柏坡纪念馆捐赠文物。

在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内,藏有一个浅灰色的粗布书包,是朱德的儿媳赵力平一直使用和珍藏的。背着这个书包,赵力平与丈夫朱琦相识相恋;背着这个书包,赵力平从延安来到西柏坡;背着这个书包,赵力平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这个粗布书包,见证了战争岁月里的艰苦生活,也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陈小红

斜挎在肩上、一针一线缝制的粗布书包,曾是老一辈人内心深处的记忆。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书包也在以百变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着一个浅灰色的粗布书包,它是战争岁月里艰苦生活的见证,也是一段美好姻缘的见证。这个书包长29.5厘米、宽25厘米,灰色粗布,轻便易带。从书包上方延伸出来的细长背带和书包盖上破损的小洞可以看出,书包的主人——朱德的儿媳赵力平已经使用和保存它很久了。

赵力平于1926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大定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4年经组织介绍与朱琦相识后结婚。1949年天津解放后,赵力平参与接管了伪中央银行,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科科长;1957年,干部支援文教系统时,她被调到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任副院长;1979年,赵力平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1988年离休。

朱琦是朱德唯一的儿子。1916年朱琦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于是他就一直寄养在故乡四川。朱琦长大后,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革命并入了党。后因伤病,他从前方回到延安,在抗大七分校学习、工作。1948年,朱琦从部队转业到石家庄铁路局机务段当练习生。新中国成立后,朱琦在石家庄铁路局任火车司机,后调到天津铁路局工作。1974年,朱琦因病去世。

赵力平和朱琦相识,是1944年的事。为他们牵线的是赵力平的领导、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当赵力平隐隐约约听出,首长们给她介绍朱琦,要她和朱琦建立比同志更亲近的关系时,她心里不免犹豫起来,一来年纪轻轻的她还没考虑过婚嫁问题,二来朱琦是德高望重的总司令的儿子。于是,赵力平开始回避、躲闪,就连朱琦邀她到家里做客、见一见朱德和康克清,她都没有答应。后来,在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李贞、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的撮合下,赵力平开始与朱琦交往。

都说好事多磨,这一磨就磨了两年。1946年3月23日,赵力平和朱琦的爱情进入了瓜熟蒂落的时节,喜当红娘成人之美的贺龙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婚礼结束后,贺龙叼着烟斗,眯着眼睛高兴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现在珍藏在西柏坡纪念馆的这个书包,是赵力平在延安抗大上学时政府给她配发的,也是那段岁月里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红色恋情的见证。在抗大,每天都能看到赵力平背着这个书包在校园穿梭的身影。朱琦与赵力平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期间朱琦给赵力平的每一封信,她也视如珍宝,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这个书包中。

赵力平和朱琦结婚后,两人还没有享受新婚的快乐和甜蜜,就匆匆背起行囊,一路辗转,经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到达河北,和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会合。不巧的是,赵力平这个新媳妇还未来得及同公公婆婆见上一面,就和朱琦加入了由邓颖超任团长、黄华任副团长的土改工作团,赴河北阜平县搞土改工作。惜别陕北时,赵力平没有丢下她上学时唯一的家当,又将这个心爱的书包带到了阜平,用来装文件和书籍。直到阜平的土改工作结束,赵力平随丈夫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才第一次与公公婆婆见了面。

面见公婆时,赵力平依旧背着这个浅灰色的粗布书包。其实她心里一直在嘀咕,这样的装束见公婆是否有些稚气和随便,但当她看到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待人和蔼可亲、慈祥的脸上总泛着笑容、言谈举止间一点架子也没有的朱德时,原本悬着的心一下子踏实了,拘束感也消除了。康克清笑着对赵力平和朱琦说:“你们早点要个孩子吧,你爸喜欢孩子。”赵力平和朱琦的第一个孩子,因为环境艰苦出生三天就夭折了,担心公公婆婆伤心,他们并没有告诉两位老人。朱德关切地问他们土改工作结束后有什么打算,并说:“现在整个抗日战争胜利了,国家需要建设,部队好多同志需要转下来。”他们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赵力平想考银行,朱琦想去铁路。朱德就对儿子说:那好,你去铁路吧,但有一点,到铁路不能当官,要从工人学起。后来朱琦就做了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

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便让赵力平切身感受到了公公婆婆的慈善、平易和温和,正如别人向她介绍的一样,她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温馨、轻松。

赵力平和朱琦在西柏坡住了一个月,便准备离开西柏坡了。朱德让儿子儿媳在家吃了一顿饭,算是为他们饯行。分别时,朱德送给赵力平两件礼物,是一本在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和一条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米黄色印花毛毯。新中国成立后,赵力平到天津参加工作时,将自己心爱的粗布书包连同公公朱德给的两件礼物一起带到了天津,之后又使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1946年赵力平与朱琦结婚成为总司令家中的一员,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一谈起公公朱德和婆婆康克清的高洁情操和革命风骨以及对晚辈的关爱,赵力平便有说不完的话题。朱德家境贫寒,是兄弟们在家操劳,他才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尽己所能,替每一个兄弟家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孩子们进京后,原本很安静的家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中大的十多岁,最小的才五六岁,有男有女,朱德对孩子们说:“接你们到北京是来读书的,你们还没有为国家和民族作什么贡献,所以也不能享受不该享受的待遇。”朱德从不让儿子、女儿住在家里,要他们在外自立,每逢回家探望,又总督促他们如期返回,却执拗地把孙子、外孙们接到家里抚养,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女们无所牵挂地全力投入工作。赵力平动情地说:“这些细微的琐事,反映了公公婆婆那一代人高尚的追求和操守。历经了更多的时日,我们才体会到他们如此严格地要求我们,其中饱含着对子女更深层次的爱。”

1978年5月26日,河北省军民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隆重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40周年,赵力平也在应邀嘉宾之列。看完父辈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以及纪念馆的陈列后,赵力平感触颇深,于是便将自己一直带在身边的这个粗布书包和珍藏多年的朱德送给她的毛毯,一起捐赠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本文作者为西柏坡纪念馆工作人员)

记者 杨惠玲 董子凝 编辑整理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