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河水磨:声声吟唱乡愁曲

2023-08-01 09:57:45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奔腾不息的绵河。

■正太铁路乏驴岭隧道遗址。

■圆形水轮。

■吴忠义(左一)和他的水磨坊伙伴。

绵河,源自山西平定娘子关,流经井陉,汇入冶河,被称为井陉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生活在绵河两岸的人们依水而居,因水结缘,在山水太行之间,一辈辈人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打磨生活、创造传奇。

绵河水磨,就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利用绵河水流落差冲击力,带动磨盘用来磨面,养育着绵河两岸的人们,2009年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绵河水磨,不仅是绵河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一曲反复吟唱的乡愁曲。

□袁冰

寻访水磨坊 遇见传承人

从历经百年沧桑的乏驴岭大铁桥上走过,穿过一条狭长幽暗的正太铁路隧道遗址,沿着绵河右堤一路向前,一座石屋在几株柳树掩映下显现。这,就是绵河边仅存不多的一处水磨坊。

在水磨坊前,上游下来的流水被分为两道,一道流入水磨房,一道汇入绵水河,声势浩大。流入水磨坊的急水利用水流落差,冲击水轮旋转,带动石磨转动摩擦,进行磨面,古朴中含智慧,简单中藏技巧。

水磨坊里,水磨手艺传承人吴忠义老人正和两位帮手忙得热火朝天,磨盘飞转,水声轰鸣。添料、出料、操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配合默契。磨坊里,吴忠义老人精神矍铄,虽说已七十多岁高龄,但风采不减当年。

说起水磨坊,老人很是健谈。他说,水磨是一种祖辈传下来的民间生产工艺,起源于何时,历史并无准确记载。据老一辈人讲,水磨起源于东汉年间,清朝时进入鼎盛时期,绵水河里足足有400多盘水磨,民国年间,也有140余盘水磨。绵河两岸的庄户人家就是靠着水磨磨面过日子,水磨坊的生意自然是一派红火,甚至一度有“家有连轴转,赛过做知县”的说法。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水磨渐渐减少,加上电力机械磨面的普及,水磨坊逐渐消失。以至于绵水河上,只听流水声,不闻水磨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承技艺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吴忠义老人开始重新恢复这一传统技艺,让昔日沉寂的绵水河重新响起了磨面声。今天的绵水河畔,和他一样从事水磨技艺的已有5家。对此,他感到很欣慰,“这一行,总算没在我们手上丢失”。

说这话时,吴忠义老人脸上的笑容舒展,似乎感染了身旁的流水,唱着古老而欢快的歌谣传向远方。

水磨恒久远 历史有存章

一盘水磨,就是一个传奇,连着百姓,关系生活,造福一方,历史虽久远,却有着文献记载。在雍正时期的《井陉县志·艺文志》中,就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井陉知县钟遐龄,表奏上司的一篇《水磨》申请书:

“为复水磨以苏疲民事。井陉之地,通邑皆山,而峻峋怪石,复居其半。其间山石延亘之处,不产嘉禾,只生杂木。民之业兹土者,无以供粮差、给衣食。各自采取杂植,磨成香面,变易钱米,以办粮差、给衣食。此水磨所有设也。顷因关隘近旁,议禁斫木,遂并禁止水磨。民间生理阻绝,一时民不堪命,往往号诉于县。迨至今岁,而民不聊生,日甚一日。夫关隘禁地,岂容轻议,所虑者灾沴之民又失生计,轻则逃移外郡,重则窃攘寇盗,为内地之变。畿辅之民,国家元气所系。欲以御外,而无以安内,岂得为长久之道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民且旦夕危亡。起死为生事,无急于复水磨者。水磨初无妨于关隘,而民生则重有赖矣。安内御外之道,两利而俱全之。伏侯宪裁蒙允。”

从申请书中可见,钟知县的表奏申请书,是希望利用井陉本地水力优势设置水磨,以解决百姓生活,交易钱米,用满山的杂树磨成香面,让百姓赖以谋生,这是关于绵河水磨的较早记载。

在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正定府志》中《风俗》里,也有这样的记述 :“井陉山多地少……其滨河者置水磨于急流。”这既说明了井陉实际地理情况,又记述了水磨置于急流的现实情形。

在《井陉县志料》中则记载:民国年间,井陉境内的绵河长约百里,而且上游水流湍急,水势凶猛,沿河乡村设置水磨经营水力加工业者,有一百三四十家。

这些文字,不同时代记述了绵河水磨的久远历史,也反映出其间的命运多舛,从中更能读出水磨顽强的生命力和两岸人们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一盘盘水磨,磨的生活,也是风骨。

到20世纪70年代,全国开展兴修水利工程,山西省遂将娘子关大部分水源抽回本省境内,同时,井陉县也开始了比河南“红旗渠”还要早的“绵右渠”工程,用来引绵河水上山,灌溉农田。至此,绵河就经常出现断流现象,水磨就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再加上后来电力机械磨面的普及,更加剧了绵河水磨消失的进程。

繁华与落寞,都湮没在滔滔不息的河水中。

水的吟唱 磨的回响

水磨,离不开的是水和磨,恰似一对热恋的情侣,在你情我愿的情境下,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热恋。水的柔情,磨的热烈,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活。明月清风、远山近水、石头磨坊,合唱出一曲红尘交响。水磨坊,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环绕水磨坊,仔细观察水磨的装置,不得不叹服他们在朴素生活中总结出的水磨原理,将水轮水平放置在水流下方,利用流水巨大冲力来推动水轮转动,再通过轴,将动能输送到磨盘,磨盘转动,就可将米、麦、豆等磨成面。当然,水磨坊的选址至关重要,地方一定要有落差,且水量充沛,以便蓄积势能,吴忠义老人的这盘水磨,就是从不远处的红星水电站分流出来的,水量充足。

吴忠义老人介绍,水磨和传统的石磨不同,传统的石磨是分为上下两扇,上扇旋转,下扇固定。而水磨,则是上扇固定,下扇旋转。 在结构上,水磨主要由压扇、磨盘上扇、磨盘下扇、轮柱、水轮、铁蒺藜、木筛、连杆、粮斗、立柱等部件组成。在选好地址后,先砌拱形石洞,洞上搭石屋,洞下放直径圆形水轮,轮柱通着屋内,和石磨下扇相连。水由入水口流入,冲击水轮旋转,带动石磨下扇,石磨上扇用铁链紧绑在木桩上,这样就可以把要磨的粮食从上扇的石孔中慢慢倒入,就可以等着出面了。

“水磨磨出的面粉细腻、口感好,有天然的香味,存放不会出现变质,附近的老百姓都爱吃,现在连外地人也常开车过来,用水磨加工面,生意都还不错。”吴忠义高兴地说。

现在吴忠义的水磨,除了以前磨粮食之外,现在主要是磨木粉,用以制作佛香。就是把当地山上产的一种叫做“铃铛疙榛”的灌木树枝,用粉碎机加工成碎段,用水浸泡三天,捞出来直接上磨,反复磨五六遍磨成标准木粉,专供外地制香客商前来回收,收益不错,他的水磨因此也不停歇。

看着他们娴熟的操作,听着他们专业的讲述,仿佛他们已和水磨融为一体,这或许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是他们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的,在没有近代机器磨坊发明之前,他们的水磨,无疑是最先进、最省力、最方便的磨制工具之一。不仅巧妙地利用了水能,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也对人类农耕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水磨中运用的轴、轮等机械设备和原理,更是体现了人们在机械应用上的智慧。

水磨“活化石” 一首乡愁曲

奔腾不息的绵河,蜿蜒流淌在太行山中,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秦皇古驿道,还是绵河水磨声,都吸引着无数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寻古探幽。一条绵河,见证着韩信“背水一战”的历史,也书写着井陉人民修建“绵右渠”战天斗地的传奇。二百里山水井陉,三千年文化长廊,关险、山奇、林异、境幽,一幅山水画,盛世和谐图。绵河上,仅存的几盘水磨业已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吸引着一批批的远方游客。古老的水磨正焕发朝气,在“吱吱呀呀”的水磨声中,磨出生活滋味,吟唱一首乡愁曲。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