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一步一景一故事

2023-06-30 09:57:07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bd2d87b9-32bf-4622-9ec8-34011c3eff08.jpg

广惠寺华塔。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梁氏宗祠。

石家庄正定南城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石家庄正定,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古城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它是古代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

石家庄正定始于秦汉,曾名真定、常山。宋代史学家宋祁说:“河朔,天下根本,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地处燕南赵北的正定,向为郡、府治所,唐时城周已达20里,金元时人口超过10万。

登上现存的南城楼放眼眺望,正定古城轮廓依旧,城关城垛历历在目。城廓方正,唯南城墙因为防洪原因,西北饱满,东南稍缺,呈“官帽”形,符合古人“前带河,后背山”“天满西北,地缺东南”的理念。

正定古城雄踞滹沱河北岸,西控“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口,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京畿与华北平原,经略河北与山西的咽喉要地。

正定历史沿革

正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白狄族建立鲜虞国,后改名为中山国,设立东垣邑。秦始皇置东垣县,后为恒山郡治所。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军北上平叛,攻下东垣,更名为真定县,寓“真正安定”之意。

351年,后燕重臣慕容恪与魏军多次交战后进屯常山,在滹沱河北岸筑起军事堡垒,称安乐垒(又叫安乐城),为如今的正定城打下基础。

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巡幸到常山郡治所真定,“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决定将常山郡治所迁至滹沱河北岸的安乐垒。

正定自后周至唐代,历为恒山(常山)郡、成德军、真定府等行政性州府治所,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是唐朝的北方屏障。

946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攻下恒州,947年升恒州为“中京”。

元朝初年,名将史天倪屡立战功,晋封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镇守真定。这一时期,真定人口骤增,民族融合大大加深,成为北方仅次于元大都的“天下之巨郡,四方之都会”。

1657年,直隶地区设保定巡抚(后改直隶巡抚),治所在真定。此时的真定城,相当于直隶省会。1723年,改真定为正定,正定府辖一州十三县,延续至清末。“正定”一名沿用至今。

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正定古城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正定的古建筑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各个时期都有宝贵的遗存。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正定镇旺泉街西兴荣路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寺内荟集建筑、碑碣、雕塑、壁画等,是一座古代艺术宝库。梁思成先生称其为“京外第一名刹”,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33米的铜铸佛像,全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隆兴寺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其一是宋代建筑摩尼殿,它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其二是倒座观音,它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其三是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其四是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其五是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其六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凌霄塔坐落在位于正定县城内大众街上的原天宁寺内,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共九层,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如楼阁,因其巍峨挺拔、直挺云际,故名“凌霄”。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这种下砖上木并有直贯五层的塔心柱的高层古塔结构,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开元寺位于正定县正定镇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开元寺钟楼1988年1月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与须弥塔合并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坐落在正定历史文化街区东侧,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年—804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因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

华塔俗称花塔,又名多宝塔。据记载,华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华塔为金大定年间重修后的重要遗存,明、清历代均有修葺。从造型上来说,广惠寺华塔属于花塔型,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国内华塔中造型奇特、装饰华美的一座,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认。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在1933年完成的《正定调查纪略》中,对正定广惠寺华塔这样评价。然而,这座以“最美”著称的古塔,曾因战火毁坏而变得残破不堪。1999年,经过整整5年大修的华塔重放异彩。如今的华塔掩映在参差错落的民居中,婀娜多姿,亭亭玉立,虽历经沧桑却又华美至极,宛若一首立体诗歌,诠释着亘古岁月的从容和精致。

华塔所在的广惠寺东北向300米处有一座被世人誉为“临济祖庭”的临济寺,澄灵塔便坐落于寺中。这座古塔既有北方建筑的大气,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不过,正定人不叫它“澄灵塔”,而是根据塔身青砖的颜色而亲切地称之为“青塔”。

临济寺山门为五开间歇山顶建筑,屋顶由灰色筒瓦铺就,门窗外的拱形花饰由砖雕组成,两旁有假窗,亦为砖雕,色调庄重、古朴。进山门,沿着中轴分别为澄灵塔、大雄宝殿、圆通殿。

1933年,梁思成第一次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便注意到“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澄灵塔历经1966年的地震,塔基的多块基石被震裂,顶端的塔刹也被震落。1986年,相关部门重修了受损严重的澄灵塔,并复建了临济寺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乳堂和传灯堂。2001年,寺内又建起了圆通殿、药师楼以及东侧僧舍。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恒州刺史王孝仙为国劝造龙藏寺的记事碑,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碑石现立于正定县隆兴寺内大悲阁东侧。据考证,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国内仅存3块,这是其中的一块。该碑碑额呈半圆形,上有粗犷生动的蛟螭盘绕,六只龙首分别垂向两侧,既是碑檐的水口,又新颖庄严,再加上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称得上是国内少见的艺术品。龙藏寺曾几度被毁重修,龙藏寺碑也历尽沧桑,漶痕累累。如今碑额尚且完好,字迹清晰。

正定府文庙现存前殿和东西便门,梁思成认为是元代原构,“单下昂和别致的梁头,都足令人注意”。县文庙大成殿比曲阜孔庙早500年,瓦顶单檐歇山式,坡度平缓,翼翼出檐,雄伟斗拱,“一望即令人惊喜,别处还未曾见过”“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大成殿1996年11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中轴线上的阳和楼,建于金末元初,台基高如城墙,双门洞,700多年前城市交通就有了上下道规范,七间阁楼,碧瓦飞檐。

正定古城明代城墙位于滹沱河北岸,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镇建设的发展,正定城除现存城门外、已多为土城。东城门已埋于国防工事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门存里城门、瓮城门,北门存里城门及月城门。2013年3月正定城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

正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孕育了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北宋名臣范仲淹、元曲名家白朴、明朝阁老梁梦龙、“清朝四部尚书梁清标等历史名人,在历史上镌刻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从东垣走出的著名政治家赵佗,跨越秦汉两代,秦时平定岭南“百越之地”,引导百越部落从原始氏族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并在岭南推行民族亲和政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政权体系,开创了岭南汉越民族融合的历史,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代英杰。毛泽东称之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常山真定人赵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赵云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他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危难关头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长坂坡一战,他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一战成名。赵云戎马一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留下了“常胜将军”的美名,刘备也赞誉他“一身都是胆”。

出生于真定高平村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政”的主要参与者。在政治、军事、诗文、哲学等方面均卓有成就,尤其是以敢于直谏而著称,以忧国忧民而开创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风尚,名垂青史。

明清两代的梁氏家族曾官高位显,门庭显赫: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梁梦龙,为官秉直,战功卓越,是明史有传、百姓传颂的名人,人称“梁阁老”;他的曾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以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的身份为后人所推崇。

梁梦龙为官清正屡建功勋,他“素具精练之才”,在为官的二十七年中,在抚民、海运、边防、修史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梁清标为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文学家,在正定城内筑有书楼蕉林书屋,专以藏书画、古籍,积书多至数十万卷,收藏典籍字画,所藏历代书法、名画尤为珍贵。有“项家蕉窗梁蕉林,图书之富甲古今”之称。

白朴,祖籍隩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他生于金末,长于乱世。幼年时遇汴京(今河南开封)之乱,元军大举进攻,两年后汴京被攻破,金主出降,元军大肆掠夺。在汴京遭受空前的浩劫中,白朴的父亲白华随金哀宗出奔,母亲张氏死于浩劫。白朴跟随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北渡避难,后随父迁居真定。50岁之前,白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真定度过的,他终身不仕,完全沉浸在元曲创作的世界里。他从市井民间汲取营养,找寻创作灵感,他的杂剧火爆了瓦市勾栏,铸就了元曲巅峰,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真定元曲作家群。

白朴的传世杂剧杰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裴少俊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首。(记者 杨惠玲 董子凝/文 张晓峰/图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