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书院与“龙山三老”

2023-05-24 09:48:4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在石家庄,有一座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书院——封龙书院,宋元时期,这里成为河北最负盛名的教育基地,培养了许多人才。元好问、李冶、张德辉等当时的大家都曾在此讲学,时称“龙山三老”。

□记者 石雅彬

封龙书院的缘起

在石家庄有座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当年刘秀北征燕王途中曾居住于此,其结发妻子阴丽华也在此生下了汉明帝刘庄。

《大清一统志·正定府·山川》记载,封龙山南麓,有东汉时期常山郡三老之一——李躬的授业之所。

北宋时期,真定成为河北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封龙山的书院群,开创了河北书院文化之先河。

与府、州县的官学不同,书院多具有私人讲学性质,以自由传授和研究学问为特点。教学过程中贯彻自学与讲习相结合的原则,书院的师生往往构成一个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团体,是地方上的“高等学府”。一些书院影响较大,也会被政府吸纳进官方教育体系,成为官办。

据《石家庄通史》记载,河北的书院最早产生于北宋,史志中记载有两处宋代书院,中溪书院和西溪书院,皆建于风光秀丽的封龙山下。其中西溪书院据传是“唐隐士姚敬栖遁之处”(乾隆《真定府志》)。北宋学者张著任山长(书院主持人、主讲人)时,复加修葺,藏有“九经”。关于这位山长,最让后人铭记的一件轶事是,他为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作了第一个题跋,这幅画上并没有作者的落款,我们从题跋中才能了解到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的身份情况。中溪书院则由宋初名相、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李昉创立并亲自主持教务,“宋李昉、宋张蟠叟、金李冶等相继授徒,学者甚众。”(《中国地方志丛书·河北省·元氏县志》)。由于常有名流大师在此讲学,附近向学之士纷纷来此求学。

封龙书院据说也是李昉创建。元代,封龙书院空前发展,进入鼎盛期。史天泽家族统治真定期间,政治开明,智慧地劝导元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进步思想,促进了蒙古王朝的政治进步,使大批名士大儒安身于此,历史上著名的“龙山三老”就活跃于这一时期。

“龙山三老”在此讲学

金元之际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李冶来到封龙山。名士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13《风翰李文正公》中记载:有乡人告诉李冶“封龙山中李昉读书堂故基,兵革以来,荆棘堙废不治,若芟而葺之,今先生时憩杖屦而栖生徒,岂不为吾乡之盛事”。李冶闻后“欣然从之,则相聚材鸠工,日增月积,讲堂斋舍以次成就”。元代袁桷所著《清容居士集》中有《封龙山书院重修记》,其中亦记载,封龙书院在李冶主持期间被修葺一新,“斯文远近之士咸秀出暨公下,世逾二十年,从公而显者”。

李冶还力邀好友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儒臣张德辉在封龙书院讲学,人称“龙山三老”。封龙书院“聚徒数千人,朝暮讲诵不辍”“四方负笈来学者,如坐春风”。书院培养了很多德才兼备、颇有成就的学生,如:著名元曲名家白朴、李文蔚,驻守真定汉人世侯史天泽的儿子史杠、史杞,儒臣王思廉、王德渊、焦养直、张翼等,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产生了遍及全国的影响。

李冶,字仁卿,号敬斋,元代真定栾城人,宋元四大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秦九韶、杨辉、朱世杰),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硕儒。他自幼聪颖,其父博才多艺,影响他对文史、数学、经学无不通晓,兴趣广泛、知识结构完善,为专攻数学打下坚实基础。金末,李冶经科考进士步入仕途,权知钧州事,时年已近四十。蒙古南下灭金,李冶流落山西忻州,又辗转回到家乡,在封龙山修建讲堂学会,开始了教育和学术生涯。他多次拒绝元朝的征召举荐,潜心研究数学。  

《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是李冶的数学专著,讲述了宋元数学的一项成就:天元术,即设未知数列方程。天元术这种代数方程的列法,比欧洲要早300年。把天元术原理应用于联合方程组,先后产生二元术、三元术、四元术,这是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初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李冶在封龙书院讲学近20年,注重教学相长,把讲学传授和专业研究结合到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教学理念上,他认为,对于求学的人,应该不问出身、不限年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期达到劝善明理的教育目的。他还教导学生,不要迷信古人和权威,要批判地继承学习前人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除了理学,李冶把数学、天文学的讲授也纳入教学中,成为封龙书院的一大特色。李冶主持封龙书院期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传播,加快了数学、天文学和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279年,李冶病逝于封龙书院,享年88岁。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他在治史方面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采录“金君臣遗言往行”作“野史”百万余言,为后来《金史》的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料。

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元好问的中青年时期过得颠沛流离,作为学界领袖,他曾向蒙古贵族耶律楚材推荐北方数十位名儒雅士,包括真定的李冶、高鸣、王若虚等人,认为他们是“民之秀,有用于世者”,大批名士因他的举荐得以保全性命。直到晚年,元好问才得以携带好友遗孤白朴侨居获鹿(今鹿泉区),获得安宁的生活。

光绪版《获鹿县志》卷12《人物·流寓》记载,元好问晚年“侨居获鹿,王思廉从,受其学”。是说元好问在此期间致力于教授学问,培养人才,元代著名文人王思廉等先后拜其为师,学有所成。

在获鹿期间,元好问与栾城人李冶、真定路督学张德辉成为挚友,他的诗歌作品中有多首记录了“龙山三老”之间的交往和友情。受好友李冶邀请,元好问也常去封龙书院讲学,他不计事功,洁身从教,著述颇丰,写下了《鹿泉新居》《游龙泉寺》等描述石家庄景观的诗文,还培养出如苏天爵这样功成望重的学者。元代的余谦在《遗山先生全集序》中描述了元好问当日在封龙书院讲学时的盛景,来自四方的学生纷纷带着学费前来听课。

张德辉,字耀卿,号颐斋,冀宁路交城县人(今山西省交城县人),一代大儒,也是三老中唯一的元朝官员。他奉命于蒙古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提调真定学校”,到真定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元史·张德辉传》记载,他“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毅然不可犯,望之知为端人,然性不喜嬉笑”。他督学真定路期间,极大地发展了当地的教育事业,他还亲自在封龙书院讲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中赞其“进用儒学,开太平之基,公实为启迪之先”。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时,张德辉为十路之最。

书院后继有人

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藁城名士安熙主持封龙书院,率诸生举行开学祭孔典礼,著《封龙山书院释祭先圣文》。

安熙,元代藁城人,字敬仲,祖父安滔、父亲安松皆以学识品行闻名乡里。安熙幼时随父祖读书,长大后本想去容城投奔理学家刘因继续学习,但刘因去世了,他便跟从刘因的门人乌叔备学习。学成后回到家乡,他不愿做官,便来到封龙书院教书,《元史·安熙传》记载其“弟子去来,常至百人”“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他死后,乡人为其立祠。他的门生苏天爵将其遗著编成《而虞集》,其中有多首咏封龙山的诗留存下来。

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李冶的曾孙李慎言当了翰林,官拜监察御史,他也有志于主持书院,于是在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李慎言重修封龙书院,丹漆木甓为之一新,继续进行教学。袁桷在《重修记》文中说:“李氏世守家法,则书院永永,代有嘉誉。”

这座书院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直到明清时代。后世留存的书院遗址有读书山洞,洞内有壁窟,是为摆放图书文籍和灯具而开,元代书院的面目尚可辨析。

小贴士:九经是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分别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以及《易》《尚书》《诗经》,这是唐代官方修订并颁赐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元史》《元遗山先生全集》《真定府志》《元氏县志》《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