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铿锵鼓点融入血脉中
2023-04-12 10:11:0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背灯挎鼓表演起来鼓声铿锵、韵律激昂、气势磅礴。
赵县南寺庄村的背灯挎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背灯挎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灯挎鼓那宏大的阵容、欢腾跳跃的动作,无不展示着南寺庄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通讯员 赵志勇/图
每当秋收过后,便是乡下人农闲的时候。然而,赵县南寺庄村的人们却闲不住,他们刚刚挂了锄钩就背起了挎鼓,正好趁着没有农活,心情放松地排练几套新节目。有人说,南寺庄人的精气神最能够在背灯挎鼓里体现。
背灯挎鼓精气神
南寺庄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相传600年前燕王扫北以后,村里的先人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村里原有古寺院一座,为寺院之庄,又居城南,就取名叫南寺家庄。清光绪《赵州志》及《赵州乡土志》均载为“南寺家庄”,至于什么年间改称南寺庄村,谁都说不清了。
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长期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背灯挎鼓,这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鼓乐,让南寺庄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背灯挎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300多年里,那“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始终陪伴着南寺庄人走过岁月,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敲打了几百年。
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敲击时节奏明快,韵律激昂,声震八方。起初,南寺庄的背灯挎鼓由一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组成,另有背灯16盏、青铜击打乐器40副。表演起来,“喜迎春”“新年乐”“庆丰收”“金龙闹海”“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喜鹊登梅”“万马奔腾”等12番鼓点纷繁多变,节奏明快。此外,非正式表演时,还有几套踩街鼓点,如“大街排”“大得胜”“雀恋窝”等,将鼓点融入鼓面与鼓帮的交替敲击中,韵律优美,引人入胜。
背灯挎鼓适于在广场或街道进行行进表演。表演者一律身穿红色古代武士服装,头包彩巾,装饰上红缨球,腰扎彩带,胸前胸后都佩饰护心明镜,16面挎鼓列队引领,一面大鼓跟进,12番鼓点轮番敲击,大鼓领鼓,挎鼓附和,铜铙、铜钹随其伴奏。为便于夜晚表演,队员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宫灯,腰间挎鼓,在闪烁的红灯下呈一字长蛇阵行进,时而雀跃,时而旋转,那齐刷刷的打鼓击钹声雄浑激越、气势磅礴。
背灯挎鼓的韵律之美,给了南寺庄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振奋,击鼓成为他们抒发喜庆欢乐情绪的最好表达。
技艺传承有创新
每当村里的背灯挎鼓要排练或演出,韩存瑞、张素改夫妇都要对演员们进行指导,大到队形排列,小到细微的舞蹈动作,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韩存瑞祖祖辈辈在南寺庄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他曾在县里参加背灯挎鼓的挖掘和学习,成为背灯挎鼓的第十一代传承人。
1980年5月,赵县文化馆请来河北省歌舞剧院的舞蹈专家吴志国和孟凡和,对背灯挎鼓进行挖掘整理。他们来到村子里,观摩了老艺人的表演,提炼出基本动作,同时记录下背灯挎鼓的鼓点,随后经过艺术加工,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编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他们又从村子里选出韩存瑞、韩金聚等8名青年男子进行重点辅导。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背灯挎鼓在过去民间粗犷表演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为相对细腻、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风格,舞者敲击鼓面的时候,运用“三步躺”“四步转”“转灯”等动作,时而辗转腾挪,时而欢腾跳跃。
韩存瑞介绍,2005年冬天,村民们就和村干部商量着要把本村传统的背灯挎鼓给拾起来,一来可以让村民自娱自乐,二来能参加一些企业的庆典活动,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村里筹集资金,置买了服装、大鼓小鼓和响器,聘请了音乐舞蹈教师张素改。张素改紧锣密鼓地训练了60名女队员,并精心编排了女子挎鼓舞蹈《欢乐农家》。第二年春节期间,村里的鼓队参加了赵县第十四届“鸣鼓节”暨首届“鼓王争霸赛”,并夺得金奖。此后,他们又应邀参加了多次表演,宏大的阵容、铿锵的鼓点、明快的节奏,让背灯挎鼓迅速红遍冀中大地。
背灯挎鼓这个中断了很多年的活动,又得到了恢复与传承。
鼓点振奋人陶醉
背灯挎鼓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并不断地进行着更新改进。
韩存瑞说,在他十岁那年,个头长得还够不着那个大鼓,就跟着本家爷爷韩闯开始学鼓了。逢年过节和小伙伴们敲起鼓来,一个晚上不睡觉,就能把鼓点记得滚瓜烂熟,后来开始学习表演,兴致也非常高。“当年我们挎的那个鼓,比现在用的鼓要大;那时的背灯,是村民自己设计的一种灯笼,主杆是竹片做成的,柔韧性好,灯笼是用纸糊在木头上做成的方形灯笼,在上面画上画,里面用小碗盛上猪油插捻点着。后来,换成红纱点上蜡烛,再后来用上了电池灯泡,表演起来更加方便、更有观赏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寺庄的青壮年人纷纷走出村庄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背灯挎鼓队的队员日渐减少,为此,村里打破昔日“女人不敲鼓”的禁锢,招收了五六十名青年妇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到现在逐步形成了以妇女为主的表演团队,让古老粗犷的背灯挎鼓表演更加细腻、更具观赏性。每逢演出,场上几面古香古色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大鼓领鼓,小鼓回应,铜铙、铜钹随其伴奏,振奋的鼓点,威风的呐喊,让乡亲们陶醉其中……
南寺庄背灯挎鼓艺术已融入了南寺庄人的血脉之中,正像村民们所说“村里就没有不喜欢鼓的”。从背灯挎鼓艺术队的成员就能证明这一点,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婆媳、有的是父子,还有一家四口都加入进来的。这里的村民喜欢土生土长的背灯挎鼓,并从中敲出了文明与和谐,敲出了吉祥与幸福,敲出了欢乐与健康,敲出了勇气与信心,敲出了团结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