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宫灯:照亮神州名扬世界

2023-03-07 00:00:0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王律

藁城宫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和内涵,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悬挂于天安门、2008北京奥运会、法国埃菲尔铁塔。如今,我国许多地方在新春时节都有悬挂宫灯、办灯展的传统习俗,传递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和美好的节日祝愿。日前,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协邀请笔者等民俗文化学者,走进藁城屯头宫灯博物馆,为创新发展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献计献策。

宫灯起源于东汉刘秀与藁城郭氏结亲故事

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或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

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的宫灯,是河北石家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文化气息浓厚,屯头村有“中国宫灯第一村”之称,村内墙上有各时期不同形状的宫灯造型图。屯头人扎出的灯笼,大的被誉为“宫灯之王”,迄今为止是中国之最;小的灯笼更是精美绝伦,如核桃般大小。

据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荣国介绍,藁城的宫灯起源于东汉时期,由古人用的纱罩灯衍变而来,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后,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而刘秀的皇后就是藁城人郭圣通。郭氏家族当时是河北一带著名的豪强巨族,所以他们进献的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藁城宫灯的制作技术就一直流传至今。

藁城宫灯兴盛于明清时期

藁城宫灯为石家庄特有的民间工艺品。相传在屯头村,有一位擅长做纱灯的李师傅,他的制作技艺高超,做出来的宫灯质量上乘,并且精致美观。这些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一时间闻名遐迩,州府县署、富贵人家都悬挂着他制作的宫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见到李师傅制作的藁城宫灯,叹其工艺精湛,万分欣喜,赞不绝口,于是便派人挑选了几盏藁城宫灯,悬挂于宫廷。制作宫灯也成为藁城屯头的绝门技艺传承了下来,生意愈发兴隆,宫灯的样式和种类愈加丰富。

现今,藁城宫灯基本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是红纱灯,又叫纱罩灯,适合用于大型庆典活动,一般用于高大建筑物的墙体装饰,可渲染吉祥喜庆的气氛。第二种为木雕宫灯,是由清末时期的仿清代宫灯流传而来,多用于家居、茶楼、宾馆、艺术展示厅等。第三种是走马灯,其具有旋转动感的特征,多用于节庆装点和观赏。第四种是大型电动彩灯(包括花灯),适合在街道广场展出以及参与相应规模的展览活动,供节庆游乐、观赏。第五种是最新研发的工艺纸雕宫灯系列。虽然藁城宫灯已经实现机械化,现在仍然还有很少一部分手艺人在坚守着传统的手工制作,他们当然比不过机器的效率,但还是愿意为传统工艺而坚守。不忘初心、坚守匠心,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坚守,也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和传承。

传统藁城宫灯为纯手工制作共有56道工序

藁城宫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主架及外敷红绸布做成一定的造型为表现形式。藁城宫灯式样繁多,以红纱灯最为出名,在用料上以竹子做骨架,制成椭圆形状,结构上撑合自如,易于保存。在工艺流程上,运用了传统自制工具,主架用竹板通过劈、刮、打眼、穿丝而成,上下座用木材铣圆、开豁口,与主架组装后,外敷红色绸布制成宫灯。画屏图案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传统藁城宫灯以油灯或蜡烛照明,红绸布薄如纱,透亮通红,风吹不灭。宫灯手艺人师古而不泥,在保持传统宫灯外形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在用料和制作中均有改进。现主架用钢丝,上下座用铁皮或塑料,增强了宫灯的耐用性。

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艺人纯手工制作,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藁城宫灯的制作多为工厂机器化制作,但基本的工艺还是延续着老传统。传统的藁城宫灯用料及工艺都极为复杂,要掌握最基础的宫灯制作技艺,需要一位匠人刻苦钻研数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保持传统宫灯外形及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一代代匠人的研发创新,藁城宫灯在用料和制作中不断改进,品种也逐渐发展到如今的转灯、羊皮灯、纸雕灯等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宫灯规格小到几十厘米,大到八九米,造型由过去单一的椭圆形发展到南瓜形、圆球形等多种形状。

从造型上看,藁城宫灯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盖下托。下灯架与上灯架处于黄金分割的比例,达到了视觉上的均衡和稳固。同样,上盖下托符合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天”“地”的观念。镂空的装饰构件是藁城宫灯艺术造型的又一特点。穗坠是藁城宫灯艺术造型的特征之三。穗坠,也称为流苏,具有长寿、吉祥之意。宫灯的穗坠多以黄线为主、红线为辅,顶端一般配有珠子或者玉石,下方缠绕红线。

传统宫灯都是手工制作,象征红红火火、吉祥喜庆。而新研发的纸雕宫灯更是将宫灯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藁城宫灯研创的“工艺纸雕宫灯”,将蔚县剪纸艺术与宫灯造型融为一体,整个纸雕宫灯具体可分为灯帽、上灯架、灯体、下灯架等部分。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卯榫原理,拆装组合,方便运输,将宫灯由单一的节庆悬挂,变成了馈赠礼品,扩展了宫灯的适用范围。

藁城宫灯走向世界舞台

藁城宫灯驰名中外,在北京奥运会和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其身影。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主题产品,使藁城宫灯声名远扬。2022年,藁城宫灯作为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再次登上世界舞台,冰趣冬奥、祥瑞冬奥、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4款纸雕宫灯,设计制作颇为讲究,受到关注。

藁城屯头村民李小军制作的宫灯挂上了中南海新华门,宫灯大王苏振英为山东淄博张界公园制作了一对“宫灯巨无霸”,每只高达9.8米,直径8.6米,迄今仍是全国宫灯之最。藁城宫灯还曾获得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彩灯大赛)银奖。中国宫灯属藁城,藁城宫灯属屯头。屯头村因生产宫灯远近闻名,被称为“中国宫灯第一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电动工具的逐渐普及,藁城宫灯逐步进入半机械化时代,产量随之上升。2000年以后,注塑机开始广泛应用,过去纯手工制作的宫灯,可以由注塑机一次成型,极大地提升了宫灯的生产效率。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宫灯骨架的材料也进行了升级改良,从竹条变成了钢丝。现在,藁城宫灯的生产线百分之六十实现了机械化。裁钢丝、焊灯座、做灯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完成。虽然捋金条、贴图案还得靠手工,但村里几乎人人能做宫灯,五六个工人工作一天就能做好1000多盏宫灯。宫灯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庄7万余人就业。藁城宫灯也“点亮”了世界,产品远销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藁城宫灯已成为石家庄旅游产品的代表

宫灯,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靓丽的视觉符号。“天上北斗星,人间藁城灯。”藁城宫灯是石家庄市藁城区著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中国春节的标志符号——宫灯,由此处运往全国各地,“输出”着浓浓年味儿。

藁城宫灯这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建立了藁城宫灯博物馆。藁城宫灯已经成为石家庄旅游产品的代表,游客们在博物馆内可以感受藁城宫灯的悠久历史,还可以现场观摩和体验藁城宫灯制作,感受藁城宫灯的文化。近年来,为了普及宫灯历史,传播宫灯文化,促进宫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宫灯工业旅游项目,石家庄市藁城区依托“中国藁城屯头村宫灯博物馆”和“藁城宫灯博物馆”两座博物馆,将藁城宫灯作为一项文化产业,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形成“宫灯文化游”。游客可以参观宫灯生产车间,亲手制作宫灯,感受宫灯文化。

在藁城宫灯博物馆,收藏有历年制作的系列宫灯,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灯、双龙戏珠灯、传统红纱宫灯、大型电动宫灯等近千个品种,这些宫灯一定会颠覆你对它们以往的印象。如果仅仅是传承传统手艺,藁城宫灯也许只会驻留在博物馆里了。创新与发展,是让宫灯从文化遗产变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核心。

附:

宫灯赋

□龚鹏举

宫灯,灯笼,烛夜摇红。辉映冰雪,灿比辰星。寻常岁月,恰适厅堂装点;春秋胜日,铺陈漫天喜庆。骨正方圆,雍容华贵;帝宫民宅,不择门庭。相伴人间寒暑,相期万业峥嵘。

光武晏开,方知其所由来;迤逦相传,盖因神州嬗宠。龙蟠都市,河清海晏;络绎远村,五谷丰登。楼阁檐畔,红火气派;广场路边,和谐馨宁。小儿提于手,稚朴可爱;亲友相与赠,其乐融融。一盏灯,一团人间瑞气;一组灯,一年愉悦心情。虔诚庄重,自在通灵。

薪火绵延,至于屯头;开坊细制,秉承传统。亿万人心根,一脉相承,民众珍爱;五千年古国,民族特色,异域倾情。种类繁多,花色鲜明。农闲时节,小小村落人来人往;佳节来临,八街九陌车水马龙。家园富裕,百姓康宁。噫!吉祥遍及四海,万民同乐;宫灯光耀华夏,旭日升腾。

(注:此赋镌刻于藁城宫灯博物馆内,有删改)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