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上聚学脉 治学圣地耀古今

2023-03-07 09:40:5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封龙书院山门。

■封龙书院讲堂。

■封龙书院敬贤堂。

在我国古代,有一批享誉盛名的高等学府,其中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尤为著名,但它们几乎都在黄河以南,而在黄河以北也有一座书院可以和这四大书院齐名,它就是位于元氏县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

□文/图 梁剑章

依山就势的层楼殿阁

封龙书院发迹于汉代,复创于唐宋,鼎盛于金元,其间历经战火和岁月剥蚀,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几处历史遗迹。2010年9月,元氏县本着文物传承保护的原则,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

复建后的封龙书院,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是一片三门四合院式建筑群。它隐映在苍翠的封龙山脚下,依山就势,层台累榭,古朴庄重,书香四溢。

书院山门之前,建有状元桥,寓学子登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之意。桥下有小河流水,桥面以青石铺砌,两边设有青石护栏。右侧立一院石,镌刻“封龙书院”四个隶书大字。

穿过状元桥,进入书院第一道山门,三开间式歇山顶单层飞檐,横匾出自当代书法大家王学仲手笔。中门两旁的楹联是:“山因院立,千年生威龙虎气;院以山名,百代彪柄栋梁材。”将封龙山和封龙书院的依存关系、互补关系作了精确的描述。

第二道山门为国学正脉殿,建在两米多高的台阶上。两侧楹联为:“正心修身弦歌风雅颂,格物致知参究天地人。”国学正脉,指儒家学说。西汉时期,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倡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施教宗旨,儒学从此成为国学正统。殿门旁边有一口状元井。传古时学子们在上课之前,需用状元井水净手净脸,弹冠振衣,静心凝神之后,方能通过此殿进入讲堂。

讲堂是书院山长传经授课的主要场所,设在比国学正脉殿更高一级的山阶上。殿堂大致坐北朝南,三开间单层飞檐,许多著名贤达,如汉代李躬、唐代郭震、宋代李昉、张蟠叟,元代李治等均在此开坛授课,“四方负笈来学者如坐春风中”接受学业,因此“书院春风”成为元氏古八大景之一。

崇圣殿,是祭拜万世师表、一代至圣孔子及名望儒家先贤的场所。殿内供奉孔子、颜子、曾子三圣贤圣像。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颜子是孔子最得意门生,被尊为“复圣”;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被尊为“宗圣”。历史上的封龙书院在鼎盛时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孔大典仪式。

在讲堂周围,还建有敬斋堂、张著阁、明伦堂、名贤祠等。敬斋堂主要展示数学家李冶生平和他的数学成就;张著阁展示了元氏的历史文化;明伦堂展示了儒家学论和古代科举制度;名贤祠展示了书院历代山长、历代名师以及和书院紧密相关的历代著名学者生平及他们的相关著作。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脉

除了较为集中的书院建筑以外,这里还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有的保留了原貌,有的在遗址上适度作了整修恢复。

读书洞是书院最早的一处历史遗迹,坐西朝东,依山崖开凿,分内外两洞,南北并列,中部相通,洞内冬暖夏凉,洞顶及四壁有凿痕,四壁间有小龛,为放置油灯、书籍及杂物之处。洞开凿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初是佛窟,后来废止。唐初这里建成书院后,学子们借此作为读书之地。洞内还刻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同窗们共读的场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者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好问的义子,早年随元好问到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整个青年时代就读于封龙书院。他在封龙书院求学时,根据书院发生的故事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中年后,白朴将剧本带到了江南,在江南巡演时期,将剧名改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自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读书洞东侧的藏书阁,是历代山长居住的地方,也是收藏、阅读各类经典书籍的场所。北宋末年,封龙书院山长张著曾将画师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秘藏于此,并为此画做题跋。张著是首个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者,他对张择端生平进行了介绍,这是有关张择端生平资料较为可靠,也是唯一的文字资料,使得后世的我们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才能有所了解。

藏书阁东面的蒙泉,下面建有墨池,也称灵池、洗笔池,是古人洗笔之处。相传学子初来时都要饮此甘泉,喻启蒙之意。池水呈墨色,换上新水之后,池满依旧是墨色。古人曾有不少咏墨池的诗句。如 “墨花喷薄起烟云,水底全将牛斗失”;“入门只谒先圣像,墨池书洞浑无恙”;“满座春风来别院,一轮秋月浸灵池”等等,将墨池的文化底蕴描写得细致入微。

作为千年古县,元氏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尤以留存的汉碑为最。现见诸史籍记载的汉碑有六通,即《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碑》。目前在封龙山保存《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通。《祀三公山碑》人称篆之变,隶之古,字体非篆非隶,在篆隶之间,以隶势作篆,以方笔写篆书,方圆兼备,开篆法用笔先河,在整个汉代碑刻中别具一格;《白石神君碑》隶书字体,却存有楷意,书法界认为是文字由隶向楷演变得很好资料。《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白石神君碑》书法艺术成就被世人称为“学书之典范”,历来为金石学家所注目,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

由蒙泉池沿林荫小路一直东行,山腰处塑有石书,为李冶所著天元术著作《测圆海镜》的扉页。山腰下方,有历史古迹——智公石塔。沿着石径小路前行,在书院的制高点有戴月亭,近观封龙书院全貌,远眺蟠龙湖水。这些遗迹、景观都增加了书院的魅力。

名家荟萃的治学圣地

封龙书院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创立最早、地位最高、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古代书院之一。

北宋名相李昉,看准了封龙山的一方宝地,重资筹建书院内一应教学设施,与封龙山挂名,正式命名为封龙书院。不久,李昉又在封龙山北坡创建了中溪书院;时隔两年,著名学者张著在封龙山西边创建了西溪书院。至此,三大书院步入全盛时期,与保定的莲池书院并称为“江北四大书院”。

金末元初,封龙书院成为世界尖端数学发祥地。当时南方有以研究人文科学见长的岳麓书院,北方有以研究自然科学见长的封龙书院,书院教育各得所长,南北呼应,形成“南岳麓、北封龙”教育格局。

封龙书院更大的成就表现在数学方面。最著名的山长之一、元代杰出的数学家李冶,晚年在封龙山下聚徒讲学,因其对建立代数方程一般方法的天元术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教育史、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他的传世数学名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就在这里完成,他对圆周率和高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方300多年,使封龙书院成为世界尖端数学的发祥地。

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和李冶曾一起重振封龙书院,广招弟子、潜心治学,和当时正定路督学张德辉,常在封龙山谈古论今,为学子们讲学授课,并称“龙山三友”,弟子们尊称“龙山三老”。如今在书院内,塑有“龙山三老”的汉白玉雕像。

在千余的历史长河中,封龙书院名士辈出,哺育出唐郭震、宋李昉,元史彬、白朴等众多贤臣良将名士。一批青年才俊,从代数和书法发展的高度上确立了中华文化走向的宏大课题,并通过一批批标志性的成果,发挥了辐射性带动作用和品牌性学术效应。

可以想象,那时的李治、元好问、张德辉等名家贤达轮流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讲授那些关于儒家学说的经典,讲授关于数学、自然科学的丰富知识,传授做人处世治世的道理。莘莘学子沐浴着和风细雨,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聚精会神地仰聆听讲学,吸吮知识,该是一番多么美好的景象。

封龙山是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名山。据《史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就有了“封龙山”这个名字。作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交界点,封龙山海拔800多米,由山顶余脉向四面延伸,恰似一条欲飞的青龙,所以封龙山在历史上也称为飞龙山,也是历史上最早的“北岳之英”的发源之地。封龙书院建于此山,不仅仅因当年的建造者们钟情于文化传学,也与这里秀美的山水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封龙山孕育了封龙书院,封龙书院丰满了封龙山的文化底蕴,这是值得我们景仰和留恋的。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