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在石家庄

2023-02-28 11:00:5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北宋时期,不少名臣如欧阳修、沈括、宋祁等都曾主政河北,掌管过石家庄一带的行政事务。他们对石家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记者 石雅彬

欧阳修主政石家庄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政治家。

宋仁宗庆历初年(公元1041年)因追随范仲淹被指为“朋党”被贬,他作《朋党论》予以驳斥。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入朝支持庆历新政。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因新政受阻再次被贬出京城,任河北路都转运使,成为石家庄一带的主政官。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四年八月,保州(今保定市)云翼军发生兵乱,朝廷派兵围剿,欧阳修以右正言、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身份到达真定(今正定县)。为防止契丹人趁机作乱,朝廷想要迅速平定兵乱,于是下令招安,所降的叛卒2000余人分别下放到各州。欧阳修到真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与此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当时,河北宣抚使富弼担心这些叛卒日后再生变故,欲约定时间,各州捕而杀之。欧阳修则坚决反对滥杀,《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了他铿锵的话语:“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因为他的坚持,使降卒幸免于死。

尽管被贬官河北,但欧阳修并未就此沉默,仍刚直敢言,弹劾权奸。《宋史·欧阳修传》记载,他察明外戚成德军留后、真定路都总管李昭亮与恒州通判冯博文在遣送保州叛卒女眷时,私纳妇女的罪行,立即将冯博文革职逮捕投入监狱,并上奏朝廷弹劾李昭亮。此案虽因北宋朝廷一贯宽容放纵重臣,李昭亮又是宋太宗明德皇后的侄子,并未受到严惩,但在欧阳修的严正压力下,李昭亮不得不将私纳女眷放出,对河北的吏治清明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欧阳修还多次针对朝中一批贤臣被贬的现状,直言上疏。《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了他痛斥朝中“小人当道”,言辞尖刻地抨击朝廷对河北边务用人不当,对辽“惧而忘忧”,并主张“官吏无大小,皆得举才而择能”。不幸的是,这些主张和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招致陷害。在真定仅仅一年,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他再次遭贬去了滁州。

欧阳修在真定期间,对河北历史文化用心颇多。他曾遍访河北名胜古迹,搜集大量金石碑文。在他的《集古录》和其子欧阳裴为之整理的《集古录目》中保存了一大批河北的珍贵金石资料。如隋开皇六年刻立的《龙藏寺碑》,历经唐及五代战乱,已寺废碑倾,无人关注。欧阳修在真定首次发现此碑,并使之传于后世。他在《集古录》中载:“龙藏寺碑,齐张公礼撰。龙藏寺已废,今在常山府署之门,书字颇佳。”这一重要资料为后世研究隋龙藏寺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龙藏寺与宋朝龙兴寺(今正定县隆兴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再如,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恒州刺史为朝廷北驱突厥伐木造桥、刊石指路的《恒岳岭路铭》,他也作了详细记载。欧阳修还以金石学家的学识和远见,对真定一些重要碑刻采取了保护措施。据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常山郡部记载:“真定府治庑下有唐恒明刺史陶云碑一通……昔宋欧阳文忠公为河北都转运使,至真定,见碑仆府门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

沈括察访河北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著名贤臣、外交家,杰出科学家,其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沈括在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八月至次年四月间以集贤校理、知制诰出为河北西路察访使,驻真定(今正定县)。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宋辽重新商定了河北边界,边事安宁。但连年蝗灾,河北人民生活困苦,亟须救济。面对这种情况,沈括首先采取了发展生产、赈灾安民的措施。经他不断直言上奏,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桑、赈灾安民的政策。《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熙宁七年九月,“真定府路出省仓粮十五万石,减价粜,许民间用金银等物博买,户毋过两石”。面对宋王朝利用宋辽边事稍宁的时机,广征民夫,修筑河北城垣的情况,沈括于当年十一月上疏,主张除在“边防紧急处兴工”筑城外,其他地区应尽力安民,不要在灾年大兴土木,请求“罢深州修城卒”,并针对洨河沿岸受灾严重、饥民困苦的实际情况,建议“兼募阙食户,并功修展赵州城”,实行以工代赈,既解决了无粮户的衣食,又提高了赵州城垣的军事防御能力,扩大了城垣面积,此举得到朝廷的赏识和民众的拥护。

《梦溪笔谈》中记载,沈括奉使河北驻真定期间,多次巡察各地,“尽得山川险易详略”,并发明了木质立体地图——他“遍履山川”,在详察地形的基础上,于木案上用面糊木屑堆粘模拟出地形地貌,制成立体地图。由于时值严冬,面糊时冻时融,易变形,他又创造以蜡塑形的方法。回到真定官署,再用木头照蜡形刻出来。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他将木图随奏章进呈朝廷,全面分析了宋辽边境的地形及边防情况,提出扩展水田、阻止辽骑从定州以西突袭等对北部边防的主张。沈括的木质立体地图使神宗大开眼界,不仅召朝中辅臣共同观览,还“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沈括驻真定时,除公务外,还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资料的搜集,对河北的地理、动植物、自然灾害等进行了认真考察。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20余条与河北相关的资料。他奉使河北的这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是他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调查探寻着力最深的一个时期,对他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其令世界敬慕的地质学理论也是在河北酝酿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当时,他“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发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类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指出“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他对华北平原成陆原因的这一解释符合现代地理学原理。他对山中螺壳来源的科学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比意大利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解释亚平宁山中螺壳为海中古生物遗迹要早400多年。

对河北的物候,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书中,他还记载了真定城的“潭园”、海子(今海子岸附近一处著名古代园林),称“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矝大其池,谓之潭园”。这句话明确评价了真定的园林当时在全国的地位。

此外,他在河北任职期间,还记录了河北锻炼精钢、桑蚕养殖及丝织技术的情况,也记述了河北害虫危害人畜的资料。

沈括奉使河北的经历,使他成为朝中最全面了解北部边防的要臣,尤其对宋辽边境了如指掌。因此,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朝廷选中他出使辽国。他在与辽国就边地问题进行谈判时,据理力争,有力挫败了辽国争夺边境之地的企图。

宋祁知成德军

宋祁(公元998-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宋祁编成《新唐书》,升为礼部侍郎,知成德军(驻地今正定县)。

《宋史·宋祁传》中记载,宋祁一上任就上书“请弛河东、陕西马禁,又请复唐驮幕之制”,请求朝廷放松河东、陕西马禁,又请求恢复唐代在沙漠用畜负载的制度。他还上书曰:“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建议采取措施,增强深、赵、邢等州的军备。他还赞扬河北人天性“耻怯尚勇,好论事,甘得而忘死”,只要稍加勉励,就能奋勇杀敌。他强调:“河东马强,士习善驰突,与镇、定若表里,然东下井陉,不百里入镇、定矣。贼若深入,以河东健马佐镇、定兵,掩其惰若归者,万出万全,此一奇也。”希望朝廷重视镇州尤其是井陉的防务。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梦溪》)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