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 生活在石家庄

2023-02-21 10:59:3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假如能穿越回北宋时期,生活在石家庄一带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我们从史籍中找寻蛛丝马迹。

□记者 石雅彬

乡间风光

田野里,农民正在插秧种水稻。是的,你没看错,宋朝石家庄的一些地区,已经种上了水稻。《宋史·食货志上一》记载,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尚书职方员外郎沈厚载往河北,镇、赵州教民种水田,从此石家庄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宋史·五行志三》还记载了景德年间,宁晋、获鹿、真定府出现“嘉禾合穗”的瑞征,也就是一根禾秆上长两个稻穗,在古代这是丰收的征兆,也侧面说明当时石家庄一带水稻种植技术较高。

宽阔的官道两旁,一片片果园,挂满了沉甸甸的梨、李、桃、石榴等各种水果。梨,很早就成为石家庄一带的著名特产。汉魏时就有“真定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的说法,到了宋代梅尧臣的《宛陵集》中写道:“梨传真定间,其甘曰如蜜。”可见,今石家庄一带自古有良种梨树林。此外,河北中南部的李、桃,赵州和深州的石榴在北宋时期也很有名气,石家庄是当时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区。

片片桑林从低缓的山坡一直延伸到村镇,农户中有织机在忙碌。据考古发现,滹沱河流域是中国蚕桑文化及丝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盛唐时期,恒赵地区桑麻繁盛,经济富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纺织品产地。到了北宋时期,河北仍是“蚕丝、织纴之所出”的地区(出自《宋史·食货志上一》),有“衣被天下”之称。因出产丰富、品质优良,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今石家庄市辖区所分属的真定府(治今正定县)、庆源府(治今赵县)、定州、深州、祁州等地的土贡为罗、绢、绵、绫、花絁等丝织品。《宋史·食货志上三》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朝廷在“西京、真定、青、益、梓州”设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等“纤丽之物”,也就是高级丝织品,专供皇室使用。

当时朝廷对于民间丝织品有规定:“公私织造布须幅宽二尺五分,民所输绢每匹重十二两”,而对河北的产品则提出了特殊要求——“重十两,各长四十二尺”。说明河北丝织品质量高,绢料薄。当时学者陶谷在《清异录》中列有天下“九福”,其中即有“燕赵衣服福”。

除了桑蚕,北宋真定一带的农家已经学会养殖柞蚕。《宋史·五行志五》中记载,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真定府、行唐、藁城等地野蚕成茧,深泽县“野蚕成茧,织纴万匹”。麻纺织业也很兴盛。曹勋《过真定》一诗中写道:“南北东西本一家,从来河朔富桑麻”。

平缓的山野中,可见成群的骏马或低头吃草,或结伴奔驰。河北的畜牧业自古就比较发达,北宋承袭后周政策,继续扶持河北畜牧业,在地广人稀的冀中分置牧马场。光绪年间的《正定县志》记载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十月,“诏以太原马四万匹分置河北镇州诸州牧养”。当时河北中部为宋辽边界,镇、定、赵、雄诸州驻守宋军尤多。《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神宗时全国共有厢军(地方军队)227627人,河北最多,其中的马监军是以牧养军马为主的一支军队。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河北、河南有12监,“岁出马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但依然远远满足不了河北驻军的需要,经常出现“河北马军阙马”的现象。《宋史》中就记载了为解决军马不足的问题,神宗在河北、河东、京东等5路推行“保马法”和“户马法”,让保甲和农户养马,待“军兴,籍民马而市之,以给军”。这种出钱从民间买军马的政策,称“括买”或“括马”。

市镇景象

北宋时期,石家庄地区有两座比较大的城,分别是真定府、庆源府的治所,位于今正定县和赵县。由于宋朝的商贸业逐渐兴起,在城之间,还分布着一些草市镇。草市镇里,人来车往,商铺林立,一派热闹景象。当时,这一带比较有名的草市镇有:属于真定府的获鹿县石邑镇、井陉县旧县镇、行唐县慈谷镇、真定县常山镇、唐河店、新城、平山;属于赵州府的宁晋县奉城镇等。由于商贸业发达,真定府每年仅商税一项额度就达到39万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朝廷在真定建立“市易务”,用于管理市场,限制富商欺行霸市,也能起到经纪人的作用,有利于正常贸易发展。

中山自古多美酒。到了北宋时期,真定、赵州一带的酿酒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酒类不仅有黄酒,而且白酒蒸馏技术已经广泛普及。据朱弁《曲洧旧闻》中记载,宋代各地的名酒,河北有29种,包括真定府所产的银光、赵州所产的瑶波等。但是北宋与以前各代一样,也实行酒的禁榷专卖,称“榷酤”,即由国家控制酒的生产买卖过程。对私自酿造和销售者,官府则采取严厉制裁措施,所以市镇里的酒楼要想卖酒,需要办理特殊的执照。为有效地榷酤或征收酒税,宋代在州县设立专门的酿卖酒和征收酒课的机构,州府一级的称“都酒务”,县一级的称“酒务”,并设正式监官。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这一带酒务有:真定府的真定县、天威军、获鹿县、井陉县、栾城县、藁城县、行唐县、元氏县,定州的无极县、新乐县,深州的束鹿县,祁州的鼓城镇、深泽镇,赵州的平棘县、高邑县、赞皇镇等。

北宋是崇尚文化的王朝,市镇中自然少不了经营文房四宝的文具店,其中的墨有很多是产自本地。宋代真定制墨业兴盛,制墨名人辈出。《宋稗类钞》中提到“高平吕老,造墨常山”。宋人何薳所著《春渚纪闻》中有一卷《陈赡传异人胶法》,讲述了真定人陈赡遇异人相传,掌握了独特的“和胶法”,“因就山中古松取煤,其用胶虽不及常和、沈珪,而置之湿润初不蒸,则此其妙处也”。陈赡所制之墨颇受欢迎,在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1年)每斤可值5万钱。成书于宋代的《铁围山丛谈》中提到另一位真定人张滋也擅长制墨,“善和墨,色光黳,胶法精绝,举胜江南李廷珪”,世人争相购买,连皇室也喜欢使用。据载北宋末期开封大观库中存有数万斤张滋墨。真定名墨,成为北宋文坛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

在市镇中,可见定窑、邢窑的瓷器,太原的铜器,并州的剪刀,山东的水果贩销而来;也可见定州、真定的丝缣、绫罗在此贸易,之后贩销外地,内外商贸极为繁荣。

宋代的煤炭业发展迅速,河北的产煤量仅次于山西,真定府地下富产煤炭资源。清代沈涛所著《常山贞石志》中记载,宋代在修建龙兴寺(即今正定隆兴寺)时,曾“掘地创基,至于黄泉,用一重礓砾,一重土石,一重石炭,一重土,至于地平”,用煤来当地基,可见储量丰富。宋代还专设有“真定石炭务”对本地的煤炭业进行管理。

百姓生活

“春风北卷燕赵,无处不桑麻。”北宋初年,真定府赵州一带是重要的经济区,经济十分富庶。宋初政府先后颁布了减免赋税、奖励垦耕的诏令,极大刺激了镇、赵一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荒田得以逐渐开发。

为了有效发展农业,北宋政府在这一带积极兴修水利。《宋史·河渠志五》记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二月,“河北转运使耿望开镇州常山镇南河水入洨河,至赵州”,这条渠道北起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东,向南沿今东明渠一线,进入栾城区,沿今“冶河故道”入赵县,经过赵县城内永安桥下南流,在安济桥附近注入洨河。既沟通了镇(今正定)、赵二州之间的漕运,又减少了水患,方便了沿岸农田的灌溉,朝廷“有诏褒之”。

由于此地靠近宋辽边界,北宋驻扎在石家庄一带的军队众多,官民、军民贸易兴盛,军队的柴薪、蔬果需要向民间采购。《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当时有些经营柴薪的商人为了挣钱,居然“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就是破坏民间桑枣林,来烧炭售卖。宋代的和籴粮草也是官民间商业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籴也称和市、籴买、市籴、收籴或收市。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记载:“平籴法始于魏李悝,然丰则取之于民,歉则捐以济民,凡以为民而已。军国之用未尝仰此,历代因之。自唐始以和籴充他用。至于宋,而籴遂为军饷、边储一大事。”

但是由于河北地处宋辽边界,宋辽双方之间的战争,多是在河北地区进行的,给镇州、赵州等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直接祸害。《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由于辽国侵扰,耕牛几乎死光,农具损坏殆尽。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朝廷“令有司市耕牛送河北”,还将南方踏犁引到河北。四五个人用踏犁耕地,相当于牛耕的一半功效,但比镐刨提高工效一倍。

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约定双方以白沟(今拒马河、海河一线)为界,正式形成了双方和平相持的新局面。至公元1125年辽国灭亡,石家庄一带人民得到100多年的和平生活。这有利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和平环境。

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河北推行,在真定一带收到实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石家庄一带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到金朝统治时期,河朔沿滹沱河一带仍是“禾麻菽麦郁郁弥望”(引自元好问《遗山文集》)。

石家庄一带靠近宋辽边界,民族贸易也有一定发展。《宋史·食货志下八》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太宗“始令镇、定、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交易。”即设立专门的榷场,由官方办理外贸交易,但不久因宋辽战争而中止。

茶叶是北宋的一种重要外贸商品,河北是与辽进行茶马贸易的必经之地。因此茶叶的价格和朝廷的茶商政策对河北各州影响很大。宋初茶叶专卖,官府收茶(称“入中”)后以进价数倍批发给茶商,由商人贸易于边境州郡。《文献通考》记载:“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转致西北……其利又特厚。”据《宋史·食货志下六》记载,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以后,朝廷对此做了一些调整,但到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收茶之价又大为降低,“河北入中虚估之弊,复类乾兴以前”。

农桑发展,贸易兴盛,是北宋和平年代石家庄人民的生活状态,然而,宋辽疆土之争,连年战乱,使这一带百姓始终无法安居乐业,一直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石家庄一带陷入金朝统治。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