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龙游走舞新春

2023-02-10 16:17:4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龙珠摆到哪里,两条龙就游走到哪里。

铁龙灯的传承人不遗余力地传承着这个非遗项目,图为杜瑞杰(中)为队员们做示范。

千年古县赞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逢年过节,赞皇县西街村的村民们都要舞起铁龙灯来添彩助兴。起源于明末的铁龙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赞皇县的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赞皇铁龙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杨惠玲

元宵节期间,赞皇县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一阵阵密集的锣鼓声中,一红一绿两条龙神气地“游”出来,随着龙珠的摆动上下翻飞,时而伸展身躯游走,时而左盘右绕,引得观众不时送上掌声和喝彩声。

曾为军队的胜利之舞

相传明朝末年,赞皇西街村民王玉堂应征参军,追随明朝将领卢象升的军队转战南北。部队打了胜仗后,将领们为了庆祝胜利,歌颂皇恩浩荡,就命令士兵们分成两队,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的样子,手提头盔进行舞蹈,配以战鼓和铜锣伴奏,表达皇家军队的威严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卢象升的队伍败亡之后,王玉堂回到家乡赞皇西街村,潜心研究这种舞蹈。他把两支队伍命名为雌雄二龙,作为皇家军队的象征,并把当时使用的“道具”铁盔换成了铁球,盔缨换成了蜡烛。王玉堂还潜心研究舞蹈动作、配器和音律,把这一舞龙形式与民间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并培养出一批舞龙弟子,这种舞龙技艺也在西街村的王氏家族中传承下来。因为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产生于赞皇,故名“赞皇铁龙灯”。

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王氏族人为了将铁龙灯发扬光大,便开始在村民中传授,铁龙灯的传承人由“族传”改为“乡传”。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铁龙灯的艺术形式也不断发展完善。

铁龙灯绝技堪称唯一

赞皇铁龙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据考查,此种民间舞龙在全国文化遗存中只有赞皇一家。2006年,赞皇铁龙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瑞福是铁龙灯第六代传承人,他常年组织并参加铁龙灯的演出。王瑞福介绍,铁龙灯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舞龙,龙头、龙身、龙尾均是一体,并多以彩布制作,而赞皇铁龙灯则每组由红、绿两条龙组成,龙头、龙身、龙尾均不相连,特别是龙身由14个铁球组成。“这个由木头与竹架做成的龙头有20多公斤重,龙的两只眼睛和嘴里、龙胆里都装着灯泡,到晚上演出的时候,闪闪发光,漂亮着呢!”

王瑞福介绍,铁龙灯的演出阵容庞大,最多的时候上百人。由于龙头的重量大,演出时每个龙头就需要两个壮年男子。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每个都由24个钢圈组成,代表24个地理方位。红、绿两条龙的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代表二十八星宿,另外还配有龙珠、龙门、彩云、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为铁龙灯表演伴奏的乐器主要是大鼓、堂鼓、唢呐、锣、镲、钹等。

“现在的铁龙灯,我们可以表演20多种花样。”王瑞福介绍,铁龙灯随着锣鼓之声登场,红绿二龙随珠摆动,首先是两条龙双双游出,名曰“二龙出海”;随着音乐和锣鼓的节拍,龙珠摇动到哪里,二龙就游到哪里,名为“二龙戏珠”;一会儿龙珠高举,一龙盘来绕去,名曰“一龙盘柱”;两条龙同时舞动,时开时合,时聚时散,登高扎低环绕龙柱,名曰“二龙盘柱”;二龙在龙门中飞舞而过,名曰“鱼跃龙门”……整个铁龙灯舞热烈欢快,动静自如,显示出舞龙的灵活机动,衬托出人们胜利后的喜悦。

创新发展传承老技艺

铁龙灯,顾名思义离不开“铁”与“灯”。据介绍,原来的龙球都是由24个钢圈组成的,每个龙球里有龙胆,龙头、龙胆和龙尾里都点着蜡烛,晚上舞起来真是如金龙飞舞,十分壮观。由于龙球很沉舞起来非常费力,而且蜡烛也不安全,铁龙灯的传承者们将钢圈换成了铁丝,蜡烛也改成了灯泡,既减轻了舞龙者的负担,也增加了安全性。

“龙灯的重量减轻了,也给妇女参加铁龙灯表演提供了机会。”铁龙灯的另一位传承人杜瑞杰说,现在铁龙灯表演一般是14个男队员组成绿龙、14个女队员组成红龙,另外还有20名女子组成的四组荷花灯,“现在的铁龙灯表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猛雄壮里揉进了委婉缠绵,观众有眼福啊!”

赞皇西街的铁龙灯表演在王瑞福、杜瑞杰等传承人的带领下不断地传承着。现在队伍里还加入了年轻的传承者,并成为铁龙灯表演的中坚力量。王瑞福说:“铁龙灯是西街村村民的骄傲,我们有责任更好地把它传承下去。”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