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中的红色记忆(下)

2023-01-15 10:31:09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360截图20230115102916844.jpg


■娄霜创作的《欢庆胜利年》(王律收藏)。

□王律

套色版画《欢庆胜利年》祝贺新春

在笔者搜集的解放区美术作品中,套色版画《欢庆胜利年》十分特殊,因为它刊登在1949年2月平山出版的《中国青年》第3期封底,向广大读者祝贺春节,因此就比其他新绘画产生了更大的政治意义和宣传作用。

1948年12月20日,创办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杂志在距石家庄西柏坡仅四公里的夹峪村复刊。《中国青年》由中央青委(团中央前身)主办,中国青年社出版。当时党中央正在西柏坡描绘建国蓝图,中央青委也在石家庄西柏坡附近的封城村办公。

时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美术编辑的娄霜,是一位有成就的版画家。早在抗日战争中,他就和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家沃渣、徐灵、刘旷、唐炎等一起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战地木刻作品。因为当年《中国青年》在平山老区,没有照相制版的条件,因此每期刊物的许多题头、插图只好由美编娄霜用木刻制作。在此期间,娄霜创作的最成功的作品要数这幅套色版画《欢庆胜利年》了。画面饱满生动,色彩热烈喜庆,两个小朋友正给一名解放军战士戴大红花,预示了全国解放,胜利在望。虽然该画作为杂志的封底图,只有小32开大小,但作者却将宣传画、年画与新闻美术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中国青年》在平山共出刊三期,每期发行量达5万份,娄霜创作的插图成为刊物的一个亮点,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

此后,《中国青年》还发表了娄霜所绘反映抗日斗争的连环画《虎龙英烈传》,也引起了读者的重视,美学大师王朝闻曾专门著文予以称赞“能够具有浓厚的真实感,必须归功于作者的斗争实践……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娄霜有七个年头活动在河北平山一带,十分熟悉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的各种情况,人物和事件才有如此真实的感染力”。

井陉拉花表演《咱去西柏坡看亲人》

“井陉拉花遍地扭”,来到井陉,无论是在广场戏台,还是田间地头,你总能看到拉花那刚健豪放的舞姿。拉花诞生在偏僻的山沟沟里,起源于民间庙会的街头表演,如今被专家誉为河北三大民间舞种之一,还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井陉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民间艺术。1957年以南正村的拉花为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拉花艺术,从此走出了大山,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8年,井陉文化馆编排出新拉花《咱去西柏坡看亲人》。井陉拉花表演者第一次脱去旧日服装,换上富有青春活力的秧歌服饰。他们去掉了一些拘泥、小气的动作,大胆改编旧曲牌、旧歌词,使古老的拉花音乐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新拉花《咱去西柏坡看亲人》的表演者1979年9月进京参加了“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文艺调演”,一炮走红,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表演二等奖。

难怪《咱去西柏坡看亲人》进京能一炮打响,原来,1948年春天,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后,井陉矿区人民将段家楼的桌椅、沙发、电话等办公和生活用品运往西柏坡,还积极为前线作战提供物资保障。一大批技术工人到沕沕水发电厂制造机器、修理电机,为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提供了照明和收发电报所需的电力供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井陉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新拉花《咱去西柏坡看亲人》才跳得那么动情,那么感人。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舞蹈界的泰斗贾作光几次应邀来井陉指导拉花艺术。从此,井陉拉花开始脱胎换骨。为了加强场面气势,他将传统的6人、12人增为36人,为了加快节奏动律,适当融进了跑台步;为加强气氛渲染力,在传统的伴奏乐器中加进了大鼓、大镲、唢呐,同时还将服装、化装、道具做了全面改进,让人耳目一新。如今,在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海世博会上,都有井陉拉花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来自太行古陉深山中的民间艺术,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沧州落子名艺人助力冀中抗日

落子一般在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叫做“开箱”,表现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农历二月初二收会,叫做“煞箱”。有时候,男女角色分成两个纵队,走街串巷,边走边舞,这叫“踩街”,队形和动作都比较简单;还有些时候,演员们在广场、街头、院落停下来表演,这就叫“打场”,又叫“撂场”。他们唱的大多是老百姓心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其中《茉莉花》《放风筝》两首曲子最经典,经过加工、整理,传唱至今。

沧州落子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周树堂,艺名非常有意思,叫做“大酸梨”。周树棠先生是第五代落子传人,1925年出生于“落子之乡”南皮县倪官屯村,从小在本村“落子坊”学艺,之后又拜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艺名“玻璃翠”阎双祥为师坐科学艺,工旦角青衣。寒来暑往,秋去春来,经过多年的学习磨练,周树堂打下了深厚的功底,他把那种多愁善感、文静贤淑的女性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成为远近闻名的青衣皇后,还被戏迷朋友们誉为“大酸梨”。为了发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又从我国古典舞和民族舞中取经,把许多舞蹈动作融入到落子舞当中,进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使沧州“落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度。

日军侵占东北后,周树堂随“落子坊”掌班在河北省冀中一带流动演出。由于他们演出的节目生动活泼,形象逼真,成功地表现冀中农村妇女吃苦耐劳、勤劳俭朴的形象,大受农村妇孺欢迎。

抗战时期,落子又加进了抗日题材,鼓舞了抗日军民。周树堂练功刻苦,拿手的有《茉莉花》《织蒲席》《小放牛》等20余个民间舞蹈节目。抗日战争结束后,周树堂的落子舞,重新又在农村组织演出。他结合流传于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歌曲,糅进落子舞蹈动作,排演出《解放区的天》等新节目,获得好评。

1956年,南皮县举办了一次民间文艺调演活动,倪官屯村“落子”队一亮相,周树棠扮的俊美花旦立刻赢得了满堂彩!河北省艺术院校和战友文工团争相聘请他担任舞蹈教师,来自民间的周树棠登上了国家高等文化艺术院校的讲台。在此期间,他重新排编了《茉莉花》歌舞,演出后受到赞扬。1964年,周树堂编排了民间歌舞《放风筝》《摘黄瓜》等节目。这些节目着重突出农村地方特色,以特有的“三道弯”舞姿(三道弯指头歪、腿曲、腰扭),表现中国少女的柔美娇憨,在发扬民间舞蹈基础上博采众长。

解放之初的新洋片《土地还家》

拉洋片是春节期间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又利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加以创新改造,注入革命思想,成为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的“新洋片”。《土地还家》最初创作于晋冀鲁豫边区,作者是边区文联的贾华含同志(后曾任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当时因为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未来得及正式演出,因此没有在边区引起多大反响,直到在石家庄演出后才产生了重大影响。

笔者二十多年前曾采访过新洋片的几位作者,了解到不少有关《土地还家》的创作演出情况。石家庄解放后,贾华含利用半年多的时间重新改编完成《土地还家》,当时担任石家庄市文艺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任桂林同志觉得这个题材很好,正好配合土地改革,虽然土改在冀中已是余波,但仍未结束。于是就采取曲艺中拉洋片的形式,由陈因(原市文联副主任,后任天津美院院长)、郭钧(原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绘画,交由当时的著名木板大鼓艺人刘魁雪演唱,使声音、文字、美术结合为一体,构成一部连续说唱的洋片中篇鼓书。作品内容主要反映了通过与地主斗争,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心情,生动地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由于《土地还家》形式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加之演唱者刘魁雪的精彩表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演遍了市区、郊区、矿区,沿铁路线东至衡水、西至太原、南至邯郸慰问抢修铁路员工,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

老艺人刘魁雪当时虽已年近半百,除自己说书,教其他艺人新鼓词之外,还经常到部队、农村慰问演出,当时《石家庄日报》还载文介绍了他的模范作用和为群众服务的吃苦耐劳精神。1949年7月他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演出《土地还家》,受到北京文艺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得到全国文联的奖励,并被赠予锦旗一面,许多学校、工厂也邀请他去演出,另外还在天桥连演了15场。这次新洋片在北京演出,为石家庄文艺界赢得了荣誉。

之后,石家庄市曲艺界代表带着他们的《土地还家》等优秀节目,还参加了省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省戏曲改革委员会专门听取了石家庄的曲艺工作经验,这些新洋片等作品的创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曲艺改革工作,利用旧形式演出新内容,这对今后几十年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土地还家》演出火热之时,任桂林就曾提议将其重新改编绘制后印刷成册,并决定由陈因、郭钧、贾华含三人一起搞。但遗憾的是,时隔不久,任桂林被调往北京,其余人员也因又有其他新的创作任务,《土地还家》出版成书的计划未能实现,无法再重睹这部新洋片的独特风采。

翻身年画生动描绘春节慰问军属

“翻身年画”是指抗战后木版刻印的以解放区现实题材为主的新年画,其艺术成就在上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高峰。抗日根据地印刷新年画始于1939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自刻自印了两种新年画,分发给农民张贴,受到群众的欢迎。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年画艺术发展成就显著。新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形式高超,这与当时有许多专业革命美术家投身其中密不可分。金浪就是其中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一位。他曾任教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三部,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代表作品有《慰问军属贴春联》《领土地证》《纺线图》《东渡黄河》等。

1948年,金浪在正定华北大学创作并由华大美术工厂印制了木版年画《慰问军属》,表现的是华北解放区农村喜庆新年贴春联、敲锣打鼓慰问军属的热烈场面。构图饱满、色彩明丽,人物刻画简练生动,各具特征,尤其是农家房舍、牛车磨盘等环境描绘非常富有乡土气息。整幅作品最为画龙点睛的是左上端几行红色题字:“喇叭吹,锣鼓响,贺新年,喜洋洋;红春联,贴两旁,送年礼,端上房。都说人人歌英雄,军属军属最光荣。”通常一般新年画上只简单印上几个字的标题和作者,而金浪创作的《慰问军属》和另一幅《领土地证》都采用了传统国画书法题字的形式,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难能可贵。

拥军优属是新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这一题材中,除了金浪的《慰问军属》之外,代表作品还有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张仃的《儿童劳军》、张景文的《做军鞋》、施展的《新年劳军》等。这些被称为“翻身年画”的新年画在边区还被作为新年的礼物,通过村公所送到军烈属家,常常在敲锣打鼓的声势中,成为一种最高的礼遇。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