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绳结 编织中国情——中国结探源

2023-01-15 10:27:1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360截图20230115102519326.jpg

□文/梁剑章 图/记者 张海强

在中国传统民间装饰文化中,中国结渐渐成为人们的特殊喜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结的点缀,特别是春节期间,中国结与火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火红的服饰相互搭配,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成为中国人过节时一种独有的表现方式。

中国结:从结绳记事到人、物装饰

中国结的发源年代久远,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记录的起点。漫长的民俗文化积累,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结。

早在远古时代,由于没有文字和记载工具,人们就用最原始的方法结绳记事。据《周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还有一种说法,传说上古之神女娲娘娘在造人时,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绳”与“神”谐音,绳又像蟠曲的蛇龙,中国的龙神形象自绳而立。

从今天的出土文物来看,从先民“结绳记事”始,历经周代的“官宦绶带”,南北朝时期的“腰间双绮带”,盛唐时期的“披帛结绶”、两宋时期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等,均显示了“结”的延续和应用。同时,战国铜器上所显示的数字符号,留有结绳的形状。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在仕女的腰带上有了单翼简易的蝴蝶结。

明清时期,绳结已被视为一门艺术,样式既多,花样也巧,绳结作为装饰的用途相当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轿子、窗帘、帐钩、肩坠、笛箫、香袋、发簪、项链、眼镜袋、烟袋下方,常编有美观的装饰结。民国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的输入,中国传统的棉麻材料由于其容易变色、陈旧,中国结编结技艺日渐式微。随着新的结艺材质不断出现,编织绳线技艺的提高,古老的中国结艺术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中国结的应用虽然没有像住房、饮食、穿衣那样必需,但是常常可以看到它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一是用于人的装饰,指上戒指、耳上耳坠、腕上手链、脖上项链、腰上腰带、服装饰品上都可以看到它的饰结。二是用于环境的装饰,如汽车、居室、园林、街道、亭楼、馆所、饭店、景区的各类壁挂、吊挂。三是用于节日、喜庆场合的点缀。除此之外,它还是特殊礼仪之间的祝福、纪念礼品。2018年7月22日,昆明某幼儿园完成一高度为40.72米,直径为41.59米,重约4吨的巨型中国结,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把中国结的宣传和弘扬推向了一个高度。

中国结:从生活实用到文化表意

在上古时代,由于没有产生文字,绳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有了文字之后,绳结的文化内涵渐渐得到了体现。许慎《说文解字》曰:“结,缔也。”已经将“结”归结为“缔结”。后来,由“结”便引申出了许多组词,如结绳、结网、结彩、结义、结缘、结交、结仇、结社、结婚、结账、结束等等,成为汉语中一个丰富的组词体。“结”字的组合是“丝”和“吉”的结合,与“吉”谐音,福禄寿喜、人兴财旺、平安康乐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结”与“吉”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脉。

中国结因其形意而得名,它的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传统表达男女之间的情爱比较委婉,“结”就义不容辞充当了相知、相见、相思、相恋的信物,结识、结恋、结婚、结合、结发等。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结同心,永不分离。“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是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可以说,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传达情感的定情之物。

不止如此,在一扇扇面下吊上一个“吉祥结”,寓意持扇人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腰间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青锋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弘扬正义,弃恶扬善之意;在古老的烟袋杆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鸿谐音,寓意福在眼前,鸿运当头;在家中居室挂上一个“团锦结”,寓意团团圆圆,锦绣前程。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美好的形象来寄托幸福,寄托兴旺,寄托理想,寄托心声,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德、美的良好愿望。

“结”也是友谊、力量、生命的象征。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都给人炽热、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在今天的中国,它象征着幸福,呼唤着友谊,燃烧着激情,赞美着生命,是喜庆团圆的标志,勇敢智慧的化身。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的中国结,就代表了14亿中国人崇尚友谊、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力量和心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由冰花旋转凝结成的中国结,将两次北京奥运互相承接,再一次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向世界传递了友谊的信号。

中国结:从民俗文化到文学传承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在历代文学经典作品中,对于中国结的描述浩如烟海,璨若星河。

由孔子编撰的《诗经》,在《东山》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结绳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战国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用“圭而不解”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忧虑和牵挂。魏晋时期傅玄有 “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之句,梁高祖武皇帝萧衍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这些都是通过“结”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袒露感情的真实记录。

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唐代,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称颂也尽情展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有“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诗中连续使用的“结”,句句含情,层层递进,表达了情感的永恒。刘禹锡的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他说,我把柳条打成同心结,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能知道其中的情意吗?折柳寄相思,折柳编心结,对于情结的描述可谓感之犹深。

到了宋代,以“结”入情的诗词就更多。“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林逋的这首《长相思》,将一对有情人的离别注入潮海,写得感人至深,欲言无泪。“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晏几道的这首《蝶恋花》将“心闲结”与“心未曾闲结”的相思之情作了生动的对比,使人感到情结的缜密与细微。“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将过往留下的情结与今天的情结作了生动的对比,以此感叹人生真情的来之不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的这首《千秋岁》,更是将失恋后的女孩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写出了新意,令人过目不忘。还有,“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等等,都是借“结”的纽带来表情达意,传递感情的。

日升日落,斗转星移,经历千年岁月,人类记事方式已经不再依靠绳结,但是一根根红色的丝绳却久远地流传下来,它们经过当代民间艺人一双双灵巧的手,形成了火红美丽、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它们经过当代文学家的重塑,给它赋予了更为深刻鲜活的内涵。它带着东方的神韵,炎黄儿女的情结,活跃在神州大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递着中国迈向世界的步伐。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