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人 皆为“股肱”

2023-01-12 15:54:1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在中国历史上父子皆出仕且位列高官者本已不多,而祖孙三代皆为股肱之臣者更不多见。一千多年前,出自赵郡(治所在今石家庄市赵县)李氏家族的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人,相继为大唐名臣、杰出政治家,成就一段佳话。

□记者 石雅彬

“赞皇文献公”李栖筠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今赞皇县)人。唐朝中期名臣,宰相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祖父。

《旧唐书·李吉甫传》对李栖筠有一句评价:“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名重于时,国史有传。”他一生清正爱民,不畏权贵,一生未能坐至宰相之位,但实际担当了宰相之责。

《新唐书·二李传》载“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

李栖筠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进士及第,授冠氏主簿。安史之乱时,“肃宗驻灵武,发安西兵,栖筠料精卒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代宗即位后,李栖筠开始展示自己的治国理政之才,《新唐书·二李传》记载了他的政绩:李栖筠在任工部侍郎期间,“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硙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岁得租二百万,民赖其入,魁然有宰相望”。这些措施使他收获了民望却得罪了宰相元载,被迁为常州刺史,但是没过多久又被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并且“人为刻石颂德”,深受百姓爱戴。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李栖筠迁为苏州刺史。又“以功进兼御史大夫”。这一时期,宰相元载“当国久,益恣横”,代宗对他极为不满,却无力反抗,于是“阴引刚鲠大臣自助,欲收纲权以黜载”,意图借助能臣之力扳倒元载。刚巧“御史大夫敬括卒”,于是代宗急召李栖筠与河南尹张延赏,作为新任御史大夫的人选。张延赏先到,于是由他接任。但是后来张延赏畏惧元载的权势,不敢得罪他一直称病不朝,代宗“殊失望,出延赏为淮南节度使,引拜栖筠为大夫”。成为御史大夫的李栖筠“敷奏明辩,不阿附”“素方挺,无所屈”,展现出一位忠勇刚直的谏臣风采,代宗几次想召他为相但是遭到元载的反对,只好“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有事悄悄请教李栖筠。这样的朝堂让李栖筠感到失望和无奈,由于党争倾轧,加上帝王软弱,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李栖筠愤郁而终,时年五十八,代宗追赠其吏部尚书、司徒,谥号“文献”,人称“赞皇文献公”。

《旧唐书·李吉甫传》记载了宪宗与李吉甫讨论其父(李栖筠)功绩的故事:“七年七月,上御延英,顾谓吉甫曰:‘朕近日畋游悉废,唯喜读书。昨于《代宗实录》中,见其时纲纪未振,朝廷多事,亦有所鉴诫。向后见卿先人事迹,深可嘉叹。’吉甫降阶跪奏曰:‘臣先父伏事代宗,尽心尽节,迫于流运,不待圣时,臣之血诚,常所追恨。陛下耽悦文史,听览日新,见臣先父忠于前朝,著在实录,今日特赐褒扬,先父虽在九泉,如睹白日。’因俯伏流涕,上慰谕之。”李吉甫继承了父亲的忠诚与能力,但比父亲幸运,他遇到了能让他施展才干的明主。

元和名相李吉甫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载“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因“少好学,能属文”,其才名很早就受到关注,“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但李吉甫早年的入仕经历也曾经历坎坷,曾经多次出任基层官员:“迁屯田员外郎,博士如故,改驾部员外。宰臣李泌、窦参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六年不徙官,以疾罢免。寻授柳州刺史,迁饶州。”是金子总不会被埋没,《旧唐书》载李吉甫在饶州期间,“先是,州城以频丧四牧,废而不居,物怪变异,郡人信验;吉甫至,发城门管钥,剪荆榛而居之,后人乃安。”可见其出色的才干。

一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越来越受到重用,历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深受宪宗的信重。《资治通鉴·唐纪》载:“己酉,以户部侍郎武元衡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吉甫闻之感泣,谓中书舍人裴垍曰:‘吉甫流落江、淮,逾十五年,一旦蒙恩至此。思所以报德,惟在进贤,而朝廷后进,罕所接识,君有精鉴,愿悉为我言之。’垍取笔疏三十馀人,数月之间,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为得人。”他一上任就提拔了众多的人才,有着极好的声誉。其间曾有短暂的罢相经历,但很快,宪宗于元和六年正月,一下子授予李吉甫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等职位及称号,可见对其信任有加。出任宰相期间,李吉甫常年在地方任职的优势得到发挥,他深知民间疾苦,政绩突出。因担心地方节镇贪暴横行,他上书令各个方镇属下的刺史能够各自为政。他力主削藩,整饬边防,提出革除唐德宗以来姑息藩镇而导致藩镇节帅终身不易其地的弊病,调换了36个藩镇的节帅,连续取得几次讨平藩镇叛乱的胜利,有力地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

《旧唐书》载:“元和九年冬,暴病卒,年五十七。宪宗伤悼久之,遣中使临吊;常赠之外,内出绢五百匹以恤其家,再赠司空。”当时有关部门为其上谥号“敬宪”,在商讨时,度支郎中张仲方认为这个谥号太优,但“宪宗怒,贬仲方,赐吉甫谥曰忠懿”。

李吉甫,是唐代颇有作为的宰相,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他还是唐代地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纂了《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作。

现代研究表明,《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该书详细记载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的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产、户口变迁等情况,保存着大量有关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元和郡县图志》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作用。该书大量地征引了汉魏以来的地理志、图志、图经等,充分吸收和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叙事有方,内容丰富,翔实可信。特别是该书在府州之下所列的府境、州境、八到、贡赋等诸项,则是过去的地理志或地理总志中所没有的。关于这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录以冠地理总志之首。”后世的各种志书,如北宋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以及元、明、清三代所修的一统志等,大多仿效和遵循了该书的体例,“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除此之外,李吉甫还利用监修国史而掌握大量档案资料的有利条件,撰写了《六代略》《百司举要》《删水经》《元和国计簿》《元和十道图》等著作。可惜只有《元和郡县图志》流传至今,其余皆已亡佚。

《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馀人,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

《旧唐书》也全面记录了李吉甫的著述成就:“吉甫尝讨论《易象》异义,附于一行集注之下;及缀录东汉、魏、晋、周、隋故事,讫其成败损益大端,目为《六代略》,凡三十卷。分天下诸镇,纪其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又与史官等录当时户赋兵籍,号为《国计簿》,凡十卷。纂《六典》诸职为《百司举要》一卷。”

“晚唐绝唱”李德裕

在新旧唐书中,李德裕均被单独列传,这是其父、祖都没有的待遇,可见其地位崇高。

据《新唐书》载,唐穆宗在任太子期间就很仰慕李吉甫,因此即位后对其子李德裕也十分器重,常让他起草朝廷的诏制典册,召其到思政殿问对,赐紫衣、金鱼袋,后改授屯田员外郎。

穆宗、敬宗两朝,李德裕多次因党争倾轧被排挤出京,直到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二月,李德裕拜相,加授同平章事,进封赞皇县伯,食邑七百户。可是太和八年,唐文宗患病。郑注通过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献药,而李训又通过郑注的引荐,入宫讲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为人正直,受到李训、郑注的嫉恨与排挤。九月,李宗闵又被召回京师,拜为宰相,而李德裕则罢为兴元节度使。随后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李德裕被授为银青光禄大夫、滁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宾客。十一月,唐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德裕又接替牛僧孺,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唐武宗继位,将李德裕从淮南召回朝廷,拜为宰相,授其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德裕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直到武宗朝才得以实现其政治抱负。《新唐书》载“时帝数出畋游,暮夜乃还”,李德裕加以劝谏,被册拜为司空。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由李德裕摄冢宰。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亲政次日便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重功高,时人闻其罢相,无不惊骇。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职衔,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大中三年十二月(公元850年1月)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懿宗即位后,又对其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李德裕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称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参考书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小知识:赵郡李氏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西晋时期,始祖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石家庄市赵县西南、高邑县东北),后世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支系,族人活跃于赵郡诸县(平棘、高邑、柏人、元氏、赞皇、栾城、临城等地),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北朝十分显赫的士族。唐高宗时位列七姓十家,多人出任唐朝宰相,唐末五代时期走向衰落。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