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门忠义绝唱 天下第二行书

2023-01-10 16:56:28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资料图片)

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的《祭侄文稿》,在历史上地位很高,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而这幅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与石家庄颇有渊源。颜真卿为什么要写这篇祭文,这篇祭文是写给谁的?这要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说起。

□本报记者 石雅彬

悲愤而作《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这是一篇追祭其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这件事就发生在石家庄一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朋党史思明等人,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统兵20万起范阳(今涿州市),发动“安史之乱”。

时任常山郡(郡城真定)守的颜杲卿,与著名书法家、平原郡守颜真卿是兄弟,均为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后代。面对叛军,兄弟二人相继举起讨逆大旗。《旧唐书·忠义传》载:“天宝十四载,(颜杲卿)摄常山太守。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部内。其年十一月,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十二月十二日,陷东都。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即危宗社。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角(同‘犄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

安禄山派其义子李钦凑(新旧唐书说法不一,一说蒋钦凑)率5000精兵驻守土门关(今鹿泉区土门关),以防王师西来。颜真卿杀叛将段子光等人,并送信约颜杲卿协同行动,切断叛军后路。颜杲卿接到从弟密信,遣人直奔土门,假称有要事相商,传李钦凑等至郡府,长史袁履谦和参军冯虔率兵一拥而上,杀李钦凑及其党羽,投尸滹沱河中。《旧唐书·忠义传》记载了这段惊险的擒敌经历:“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前真定令贾深、前内丘丞张通幽等,谋开土门以背之……是月二十二日夜,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县尉李栖默、手力翟万德等杀钦凑。中夜,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是夜,藁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蒲城,即令冯虔、翟万德与安石往图之。诘朝,高邈之骑从数人至藁城驿,安石皆杀之。”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直逼潼关。为了牵制叛军主力,颜杲卿传檄各郡县,声称朝廷派荣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统“王师二十万入土门”,同时遣部将郭仲邕率百余骑兵,在土门关外拖柴草飞驰,扬起烟尘,令土门将士摇旗擂鼓,假称王师先锋已到。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军民的斗志。赵郡、广平、河间等郡,杀掉安禄山的部将和伪刺史、伪太守,传首真定。数日内,有十五郡归顺朝廷,与常山、平原配合行动,打击了安禄山的后方势力。《新唐书·忠义传》载:“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赵、钜鹿、广平、河间并斩伪刺史,传首常山。而乐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鄴诸郡皆自固。杲卿兄弟兵大振。”《旧唐书·忠义传下》亦载:“杲卿既斩贼将,收兵练卒,乃檄告河北郡县,言朝廷以荣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哥舒翰为副,统众三十万,即出土门。郡县闻之,皆杀贼守将,远近响应,时十五郡皆为国家所守。”

石家庄地区的一些地名其实蕴含了唐王朝的平叛决心。《新唐书·玄宗本纪》和《新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十五年三月,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意),改鹿城为束鹿(取“束缚禄山”意)。

随着叛军反扑,加上太原尹王承业等人谎报战功、阳奉阴违,致使“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天宝十五年正月初八,常山城陷,颜杲卿等人被捕,被押送至洛阳。《新唐书·忠义传》载:“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主人公颜季明就这样惨死在史思明刀下。安禄山还把颜杲卿等人捆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恶狠狠地说:“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颜杲卿瞪着眼睛骂道:“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从从尔反耶?”最终,颜杲卿等人被凌迟处死,首级还被悬于城头示众。   

一直到平定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皇帝下诏表彰颜杲卿的忠勇之举,并“嘉其死节之诚,未备饰终之礼,可赠太子太保”。颜真卿派人寻到部分流落的颜杲卿家眷,又安葬了兄侄等人的遗骨,并作文以祭之。因援笔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于是成就了这篇令后世赞叹不已的《祭侄文稿》。

一门忠义 冠绝千古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颜氏一门以其忠义之行,阻挡了叛军的脚步,虽然失败,但遏制了安禄山在河北的势力,延缓了叛军入陕的时间,为后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平息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

《旧唐书·忠义传》记载了唐肃宗表彰颜杲卿的诏书:“故卫尉卿、兼御史中丞、恒州刺史颜杲卿,任彼专城,志枭狂虏,艰难之际,忠义在心。愤群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遂擒元恶,成此茂勋。属胡虏凭陵,流毒方炽,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朝廷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颜杲卿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在后世民间,颜杲卿忠节不屈的精神也被广为称颂,文天祥《正气歌》中写道:“为张睢阳(张巡)齿,为颜常山舌。”(注:颜杲卿被捕后因怒骂叛贼而被割舌。)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后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但因耿介直言,为上所不喜。《新唐书》载,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颜真卿被派去劝降叛将李希烈,但李希烈对他威逼利诱,希望他能为己所用。颜真卿义正词严地说:“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诟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意思是你们听说过我哥颜杲卿没有,当年安禄山反,他首举义师,虽然被抓,临死前依然骂不绝口。我都快八十了,我愿守住我的名节,难道会怕你们威胁吗?

李希烈怒而缢杀之。颜真卿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旧唐书》载,贞元元年,颜真卿遗体被护送回京。德宗痛悼异常,废朝五日,授其谥号“文忠”。还下诏曰:“君臣之义,生录其功,殁厚其礼,况才优匡国,忠至灭身。朕自兴叹,劳于寤寐。故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贞元六年,文宗“每览国史,见忠烈之臣,未尝不嗟叹久之,思有以报。如闻从览、弘式,实杲卿、真卿之孙”,因此厚待颜氏子弟。

《新唐书》对颜真卿的人品、政治能力都有极高评价:“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柳宗元也说:“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为平叛,颜氏一门数十人为国捐躯,玄宗皇帝曾称赞道“卿之一门,义冠千古”。

激昂壮烈 以笔抒情

《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如下:“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某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这不是一篇誊写干净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篇草稿,但之所以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因其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充分保留了书者的情绪以及平时工力的自然显现。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其墨法苍润,流畅自然。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也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北宋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赞道:“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元代鲜于枢跋曰(节选):“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宋代陈深跋曰:“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明代文徵明跋曰:“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

如今,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真迹,前隔水有“颜鲁公书祭侄帖”题识,乾隆书引首“祭侄稿记”。内中钤有“赵子昂氏”“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幅后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又有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体现了历代书法家、鉴赏家对这幅作品的赞颂,也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一件传承有序的瑰宝。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东坡题跋》《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