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红色摇篮地 今日书声犹入耳 ——探访井陉县省文保单位华北育才小学旧址

2022-08-04 08:42:08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图为井陉县华北育才小学旧址(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本报记者 刘真

距离省会石家庄市区约50公里的井陉县孙庄村,曾有一所红色校园,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的“华北育才小学”。2008年,孙庄村华北育才小学旧址,被列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战火洗礼的红色摇篮,至今仍传承着光辉的革命精神。

华北育才小学,是一所战争年代为培养“红色后代”而成立的小学,该校的前身,是抗战年代在延安成立的延安保小。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全面抗战序幕,神州大地遍地燃起抗日烽火,由于陕甘宁边区奔赴前线作战的大批干部子女留在后方无人照管,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学校,收留干部子弟和烈士遗孤。1938年1月,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在延安成立。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与延安完小合并成立“延安鲁迅小学”。后由于日军飞机经常侵袭,鲁小与陕甘宁边区中学合并,成立边区中学小学部。到1939年2月,边区中学小学部单独建校,定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

解放战争初期,敌人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犯,为躲避敌军侵袭,延安保小几经辗转,学生正常学习生活难以保障,党中央决定把学校向太行山区转移。从陕甘宁到晋察冀,数百名师生翻过高山、渡过黄河,经历1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突破敌人的封锁,于1947年秋进入太行山区,曾是八路军抗击日寇主战场的八百里太行,成为保护革命后代的红色摇篮。

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1948年7月,华北局作出决定,将延安保小、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晋冀鲁豫边区邯郸行知学校三校合并,在井陉县孙庄村成立了“华北育才小学”。

保存至今的华北育才小学旧址,是一处古旧院落,推开深色的木门,就能看到院内五间正房,中间的三间打通作为大课堂。74年前,就是在这里,村民用土坯砌成台子当课桌,把旧木板钉成板凳,供孩子们读书学习,使小小的院落成为了孕育希望的红色摇篮。华北育才小学旧址院内,还有一株古槐与一口古井,整个学校旧址占地面积916平方米。因当时条件有限,一个院落放不下来自三所学校的数百名孩子,华北育才小学还在孙庄村里另选了多所住宅作为分散教室,如今,只有这所最大的院落留存至今。

当时在华北育才小学就读的都是红色后代,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五六岁,按照年龄大小被分在不同班里。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华北育才小学成立不久,走出山区办学就被提上华北局的议事日程,华北育才小学在孙庄驻扎3个多月后,于1948年10月21日搬至行唐。但学生们没来得及在新校址上课,因敌军偷袭西柏坡,学校又向灵寿山区转移。同年11月,敌人偷袭石家庄、西柏坡阴谋失败,华北育才小学返回行唐复课,并于1949年7月告别石家庄,华北育才小学师生分三批随党中央迁入北京,从此改名为“北京育才小学”。曾经的华北育才小学校址旁,建起了崭新的“行唐育才学校”。

在革命战争年代,华北育才小学为新中国培养优秀接班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学校旧址里,依然能听到新的育才小学的读书声。曾经的“红色摇篮”历经沧桑,仍传承着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