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秸秆变身工艺品

2022-06-13 10:07:56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制作高粱秸秆作品是一种精细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赵润生用高粱秸秆制作的作品主要以仿古建筑为主。

在北方农村,高粱秸秆或做饲料、或还田当肥料、或成为柴火,可在手工艺人的眼里,高粱秸秆全身都是宝贝,从根到梢全部可以利用起来,做成一件件精美别致的工艺品。井陉矿区的赵润生,就用一双巧手让高粱秸秆“脱胎换骨”,这项制作技艺2007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杨惠玲

走进井陉矿区赵润生的家,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小小的工艺品展室——九龙壁、龙形笔挂、宫灯、各种仿古建筑……屋里摆着,墙上挂着,或大或小,个个精美无比。若不是事先有所了解,真的想不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他用高粱秸秆做成的。

民间艺人的秸秆情结

赵润生的高粱秸秆制作手艺是跟着他的师傅徐耀德学来的。

赵润生介绍,徐耀德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师傅自幼喜欢用高粱秸秆编扎一些小玩意儿,后来专门跟一些老艺人学习秸秆的编扎技艺。“抗战胜利时,他编扎出红灯笼庆祝胜利,他跟我说,他就是喜欢琢磨这个,他和高粱秸秆有一种缘。”新中国成立后,徐耀德参加了工作,暂时告别了高粱秸秆的制作,但在他心里始终没有放下令他着迷的高粱秸秆制作。

徐耀德曾到苏杭一带出差,看到南方绚丽多彩的竹编工艺品,就联想到家乡的高粱秸秆,不仅有深红、浅红、黄白等自然的颜色,它的根、皮、叶、瓤和籽也都是制作工艺品的好原料。“师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旧房屋房梁上用的高粱秸,虽然经过长期的烟熏火燎,但是外壳没有虫蛀、不开裂、不受潮,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变质,内瓤收缩膨胀的功能不减。”赵润生说,师傅认定用高粱秸秆精雕细琢各种工艺品,再外加保护层,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1985年,徐耀德退休后就专门从事起高粱秸秆工艺品的创作与研究。他总结出采、选、削、编、剪、雕、粘、咬合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并整理撰写了许多专业理论文章,他的作品选料精良、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形象逼真,开创了北方高粱秸秆艺术品的先河。他的高粱秸秆作品主要有花鸟鱼虫、龙龟百兽、人物肖像、古代建筑四个系列,研究的课题主要以“龙”为主。

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

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石家庄井陉矿区,始于清末民初,以周边农民种植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完全采用手工制作,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间特色。民间艺人徐耀德就是矿区高粱秸秆制作艺人中一个杰出代表。

最初的高粱秸秆制作,一般都是从蝈蝈笼子开始的。庄户人家将秋收后的高粱秸秆截成一段一段的,用咬合、锁扣等技术做成一个个美观实用的蝈蝈笼,手艺好的还能做出有许多“小单间”的笼子。但徐耀德不满足于制作这些小玩意儿,他要做出有观赏价值、保存价值的工艺品。

《中国百龙壁》是徐耀德大型作品中的代表作。这个作品长9米、高3米,壁面有99条龙,共使用高粱秸、秆、皮三十多万件,经过了一百多万道工序。“这是师傅带着我们12个徒弟和学员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的。”赵润生说,这件作品中的99条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蕴含“九九归一”的寓意。

《龙门新姿》是徐耀德的另一件代表作,以雕、剪、贴、编、咬合等综合工艺,历时十四个月制作完成。“这件作品是上、中、下三联体结构,上层是仿古建筑凌霄宝殿,中层为二十六条小龙在莲花池中喷水戏珠,下层是巨龙跃海。”赵润生介绍,《龙门新资》《腾飞》《宇宙九龙杯》等4件作品1990年捐赠给了北京亚运会。除此之外,徐耀德还有《天安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心》等大中型作品。

民间技艺要传承下去

一个个用几毫米粗细的秸秆插在一起做成的小斗拱,一组组穿插在一起的小台阶……在赵润生家客厅的茶几上,满满的都是这些小零件。赵润生说,高粱秸秆制作出来的作品看上去精美光鲜,但制作起来却十分不易,从选材、备料到具体工艺,都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赵润生家阳台上的一个柜子里,塞满了他选好的高粱秸秆,长长短短,粗粗细细。“这都是我自己种的。”赵润生说他在老家专门留出了几分地种高粱,而且是自己研究的杂交品种,秆细,硬度高,“还有一部分是我专门留的能出红色秸秆的高粱。”种高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高粱结穗时,要特别细心地把每一株高粱穗用网袋套起来,“如果鸟儿把高粱籽吃了,我第二年就没有种子来种高粱了。”

种高粱、收高粱都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而制作高粱秸秆作品更需要耐心和细心。

“就拿‘刻’这个工艺来说吧,就是用小刀在秸秆上刻出角度适合的小槽,以便互相咬合。光是刻的角度,如果没有精确地计算过,刻出来也咬合不到一起,更别说搭建主体了。这需要技术,更需要对各种物体、建筑物的了解。”赵润生现在主要制作仿古建筑作品,需具备几何、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我做的这个颐和园‘知春亭’,不仅要通过照片直观地看它的结构,还要查许多资料了解这样的建筑的建造原理,一个柱子、一个斗拱都不能差,更不能随意乱来。”

2007年,高粱秸秆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这项制作技艺历史较短、宣传较少,人们的认知度还不高,加上选料复杂、工艺难度大,以及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等原因,它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虽然我现在还是以打工为生,高粱秸秆制作只是业余爱好,但我不会放弃这项技艺。”赵润生说:“我要把师傅传给我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