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寺壁画的保护和传承

2022-05-17 15:16:05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卢寺。

□王律

千年古刹毗卢寺,精美绝伦水陆图。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毗卢寺壁画艺术“经典与传承”——姚淑龙复原临摹作品与精品文创展,今日在新华区文体中心开展亮相。

笔者为此次展览提供了数十件毗卢寺历代史志版本和壁画研究文献,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这一珍贵壁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其中一段华北大学师生抢救毗卢寺国宝的故事,开启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先河。

四大壁画中唯一表现三教合流的国宝巨制

毗卢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上京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毗卢寺壁画与敦煌石窟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并称中国现存四大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儒释道三教合流为其特点的毗卢殿壁画中,道教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数量,主要绘画于东、西两壁。天上的日月星辰,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地上的山川河湖,五岳四渎,植物花树,人间的先贤圣人,都被道教吸收为其庞大的神仙世界的成员,成为人们崇拜信仰的对象。《易经·观卦》:“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很懂得利用宗教来维护统治。

源于印度的佛教,是我国东汉时期传入的。相传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遣使求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走上独立发展传播的时期。唐初,李渊利用道佛二教,崇奉三教。宋代儒道佛调和混同倾向的出现,是宋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以朱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结果,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混杂现象的发展。

毗卢寺壁画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三教合流的水陆道场画,500多个人物被精心地分成122组,呈上、中、下三层排列,每组均有清晰的标榜提名,并且人物是对称布局的。下层人物为主像,身材高大,整身像均为1.2到1.5米之间,画功讲究,均为精品之作。内容除了佛教、道教的天神地祗和儒家的古贤孝子外,还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和往古人物。运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以流畅的线条,把丰富多彩各式各类的人物刻画得富于个性。人物的造型、勾线、设色都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习惯以及宗教发展史、美术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华北大学名师抢救毗卢寺壁画

毗卢寺坐落于石家庄市西北上京村东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毗卢殿所存水陆壁画闻名于世,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历史上有关毗卢寺的文献记载甚少,《正定县志》卷十五《寺院》载:“毗卢寺在城西,唐天宝中建。”城西指正定府城西,1979年文物部门曾在毗卢佛须弥座下发现一座无头的汉白玉雕像,从雕刻技法判断是唐代作品。由此可以证实,毗卢寺创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

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定华北大学美术系的王朝闻、洪波两位先生发现毗卢寺壁画后,即对其赞叹不已,不肯离去。王朝闻和洪波认为,这些由民间艺人所画的人物壁画生动传神、动人心魄,带虚构性的神鬼也有逼真的人物性格,深觉壁画具国宝气质。王朝闻颇有兴趣地对这些壁画作过一些局部人物的临摹,其中一幅曾作为《新艺术创作论》的插图之一。他们还意外地从明代弘治18年重修毗卢寺碑记中发现了画匠的名字,他们是民间画家刘子文和巩仲颜。

当时在庙宇里堆放着麦秸和杂物,唯恐引起火灾或有人破坏,他们心里非常着急,并同华北大学美术系师生联名上书政府,申请予以保护上京毗卢寺的壁画和建筑。当时,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陈明、艾青、陈企霞等同志也支持这个建议,并由王朝闻草拟写出布告牌,当地干部还指定专人负责,保护好毗卢寺的一切建筑和壁画。王朝闻建国后成为我国当代颇有盛名的美学家,曾任中华全国美学会会长、全国美协副主席等职。

而笔者在20多年前采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钟志宏老师时,他却回忆了另一个版本的保护毗卢寺壁画的故事,因钟老去世多年,他作为亲闻者的口述也成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当年,那些从正定华北大学下乡搞土改的艺术家们,就住在钟志宏的老家大河村。那时土改工作队队长、著名版画家彦涵他们去开会,路过上京村的毗卢寺时见到有一座古朴巍峨的庙宇,就信步走了进去,只见庙里一伙青年人正在推倒一块高大的石碑,问他们在干什么,年轻的后生们说他们在“反封建”。彦涵就劝阻说,文物古迹应该保护,不能随意破坏,那些人这才罢手。他们走进毗卢殿,只见殿中的墙上满是异常精美的彩绘壁画,根据寺院的建筑式样和壁画的内容风格分析,他们初步断定这是一处年代久远、极富艺术价值的珍贵的历史遗迹。

这个意外的发现,令画家们喜出望外,于是又急忙去找美术理论家胡蛮来看,胡蛮也十分赞同他们的看法,彦涵就马上让美术系负责人江丰给上级打报告,建议对毗卢寺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破坏。政府对此也很重视,很快就下发了布告,规定任何人不得损坏寺内的建筑、碑刻、壁画。这样,毗卢寺及其精美的壁画,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免遭毁坏的噩运,可算中国美术界的一大幸事,江丰、彦涵、胡蛮等老一辈艺术家慧眼识宝,功不可没。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美术》杂志发表了胡蛮对毗卢寺壁画的评价文章和彦涵临摹的壁画,在美术界引起轰动,许多学者、画家纷纷来毗卢寺考察、临摹,毗卢寺蜚声海内外。

当代民间画师十年复原临摹全堂壁画

在笔者保存的一册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局、河北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的《文物工作资料》书中,刊载了1954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制定了保护文物古迹的具体法令规定,其中毗卢寺壁画即被列入保护对象。1956年,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省文物保护单位199处,毗卢寺亦在其中。后来,当地干部群众为保护文物,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使珍贵壁画得以幸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百业俱兴,文物保护工作出现新的局面。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4处,毗卢寺亦在其中。1996年12月,毗卢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省、市人民政府先后投资,明确了保护范围,落实了四项保护措施(即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建立保护组织),按原貌重建了钟楼、鼓楼,进行了绿化,使毗卢寺初步建成为一处以壁画为主的,有地方特点的文物风景区。一些前来参观的美术工作者、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无不赞叹毗卢寺壁画的精美。毗卢寺壁画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壁画艺术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千百年之后,在新华区这块诞生了国宝壁画的土地上,又有一位默默耕耘了十多年的民间画师姚淑龙,复原临摹了毗卢寺的全堂壁画。观众可以到新华区委宣传部、新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华区文化馆等单位承办的“经典与传承”——姚淑龙复原临摹毗卢寺作品与精品文创展上,一睹“粉壁丹青”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

画家姚淑龙是中国著名人物画大师戴敦邦的入室弟子,他凭借虔诚与执着,苦守清贫,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完全采用“重彩勾填、沥粉贴金”的传统壁画技法,复原临摹了总长32.8米、高2.8米,共计500多个人物的毗卢寺壁画。其作品曾应国家文物局之邀赴台湾佛光山进行文化交流,得到肯定和赞赏。姚淑龙深谙古代壁画的精髓,具有娴熟的临摹技艺,精心复原数百年前这一堪称国宝的水陆画,完整展示了毗卢寺壁画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

展览旨在向多元化社群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通过现场近距离的观摩体验,让更多人亲近艺术,共同感悟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姚淑龙绘制的巨幅明代毗卢寺复原临摹壁画,带领观众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穿梭往来,更好地通晓古今变化,欣赏艺术瑰宝。新华区有关部门还推出了相关文创精品,通过艺术再创造让文物活起来,深度挖掘壁画的价值内涵,创造性地设计文创产品,让毗卢寺壁画艺术赓续传承。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