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拳术成一门

2022-05-13 11:26:05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随手拳讲究无招无式,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习武少年成为随手拳传承的希望。

“随手拳”是我国一个稀有拳种,在赵县北王村流传已逾百年,至今已传承了七代。随手拳涵盖了拳脚器械里外场诸般功夫,并且自成体系,独立一门,突出技击,变化无端。2019年,北王村随手拳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随手拳术代代传

北王村位于赵县西南13公里的槐河北岸。勤劳善良的北王村人,一代又一代地守护和传承着乡土气息浓厚的独特武术文化——随手拳(俗称“随手”)。

随手拳是我国优秀的稀有拳种,相传为张三丰于宋末元初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北武当山(属太行山脉)所创,曾长时间在当地流传,后渐布天下,形成一大武术门派,被称为“随手门”,历史上曾出现过义军领袖杨妙真和抗倭名将戚继光等名家高手。

北王村随手拳的祖师为山东人,于清朝末年落户直隶正定府元氏县(今石家庄市元氏县)毛遗村,为了生计,设场授徒。祖师最初收有四名弟子,其中就有将随手拳带到北王村、堪称一代宗师的毛遗三。

毛遗三本名贾三子,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赵州北王村(今石家庄市赵县北王村)人。贾三子从小家贫,为了生活,辗转到毛遗村揽活,因为忠厚勤快,经人介绍就做了毛遗村的上门女婿。他17岁时,恰逢祖师在毛遗村传拳,因为自幼嗜武,贾三子遂拜师学艺,成为祖师的衣钵传人。

民国初年,贾三子回到赵县北王村,开始在村里教拳。最初,他收有张俊岭、武永江、武成季、王三子四大弟子。后来,张俊岭开始收徒授拳,于是门徒渐众。

北王村随手拳代代相传,流传已逾百年,拳场人数最多时近二百人。迄今为止,随手拳在北王村已经传承了七代。

突出技击看应变

北王村随手拳第四代传承人张换朝介绍,随手拳包括里场功夫和外场功夫。

“外场包括一些基本功和拳械套路,可用于表演。”张换朝说,单练套路主要有三步架、十二步架、一至八趟腿、杂拳、三路棍、三路枪、九节鞭、十二路单刀、四路双刀等,而对练套路主要有双人对打、单刀拨枪、双刀拨枪、枪对棍、枪对叉、大刀擒枪、一杆迎二枪、大刀擒二枪、三关擒吕布等。一边介绍,张换朝一边与第五代传承人张振要手持单刀对练演示随手拳的套路。

里场为随手拳不传之秘,张换朝说这是随手拳的“核心机密”,“过去只有少数人,像品德高尚、不怕吃苦的才能得师暗授随手门核心功夫。”

张振要说,“随”是随手拳的基本特点,意思是跟随、随意(随心所欲);“手”,就是手法,强调随手拳突出手的功夫。具体来说,前人概括为“只打不迎”(实为“连迎带打”)、“一步一手”(眼与手随、手与腿随、力与气随)。“今天看来,随手就是拆开套路,二人或数人对决,随化随打,随机应变,千变万化,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临阵应变能力和水平高低。”

随手拳涵盖了拳脚器械里外场诸般功夫,并且自成体系,独立一门,突出技击,变化无端。在百余年的传承中,历代习练者秉遵师训,讲德重义,勤学苦练,守正融新,精益求精,为推动北王村民间文化的健康发展、崇德尚武的民风形成和群众性强身健体运动的有力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年传承是希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王村随手拳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何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再传下去,煎熬着张换朝和随手拳习练者的心。

张换朝的这个愿望也是北王村许多人的愿望。贾丙华是一位教师,他意识到随手拳的价值,希望能够把这一传统武术整理出来,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贾丙华的帮助下,随手拳的拳术内容、传承谱系、拳术特点等被整理成文字,从村里到县里、再到市里,随手拳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今,几乎每天晚上,村里的随手拳习练者集中在张换朝家里,演练功夫、拆解套路,探讨随手门的传承发展;每到寒暑假,张换朝家的院子里更是排满了练习随手拳的孩子们,一个动作、一个招式都得到几位传承人的认真指点……张换朝和张振要等传承人又受邀到赵县兴华学校等中小学教2000余名中小学生练习随手拳。“兴华学校的侯佳鹏8岁就开始练随手拳,2018年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就拿到了金奖!”说起孩子们习练随手拳的成绩时,张振要很是自豪。

每天早晨,张换朝都会早早地起床,演习自己从小苦练的随手功夫。看着靠在墙上的刀枪棍棒,他和村中所有习练者一样,心中对随手拳充满了挚爱,更觉得随手拳在他们手里和孩子们身上有了希望。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