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丝线绘锦绣

2022-05-13 08:19:11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徐氏刺绣传承人刘玉霞不拘泥于传统技艺,创新刺绣针法,并在刺绣中融入绘画元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受刘玉霞(右)的影响,女儿徐雯也迷上了刺绣,她经常帮母亲手工绘制刺绣草样。

一根细细的绣线刺绣时要劈成2丝至16丝,1丝还可劈成更多的“毛”,因此,一片花瓣要绣上一天才能完成。

扫描二维码  观看精彩视频

徐氏刺绣是我市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201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9岁的刘玉霞是徐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她不仅传承原汁原味的刺绣技艺,而且创新了刺绣针法,以多变的层次表现一种物体,使其所表达的画面生动富有生机。她还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入刺绣之中,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本报记者 杨惠玲

走进徐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刘玉霞的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引人注目。轻柔的音乐声中,刘玉霞坐在绣架前,神情专注地拈动着绣花针,丝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绣布上,已有一朵鲜艳的红莲似随风摇曳。

耳濡目染学技艺

说起徐氏刺绣的渊源,刘玉霞介绍,自己祖籍山东,祖上为书香门第,于明末清初迁居河北。家中自幼女懂事之时,便开始学习绘制纹样、选丝配线,因此家中女眷皆为刺绣高手。但那时的刺绣手艺也仅为闺阁之趣,从不外传,因此又被称为“闺阁绣”。后来家道中落,刺绣作为闺阁女子的技艺不能作养家之用,遂转而制作更加实用的衣物、实用的绣品等,但其基本的刺绣口诀和技法却口手相传下来。

刘玉霞自幼受母亲的熏陶,看母亲绣被纳鞋、为四邻绣制衣物,耳濡目染间不自觉地对刺绣工艺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凭着对刺绣艺术的喜爱和对这种手工技艺的独到见解,她在传承祖辈刺绣技艺的同时又刻苦钻研,所绣作品的图案秀丽典雅、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为了纪念姥姥对这一种刺绣技艺的影响,在申报非遗项目时,刘玉霞便以姥姥的姓氏为其命名“徐氏刺绣”。

南下苏州再学艺

1999年,工作了20多年的刘玉霞下岗了。36岁的她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可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在石家庄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市场调查,刘玉霞决定创办一家手工刺绣企业。

绣坊开起来了,刘玉霞发现自己的作品种类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些要求较高的顾客的需求。“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光靠‘喜欢’是走不远的。”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后,刘玉霞决定只身到苏绣的故乡学艺。

去苏州之前,刘玉霞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已有心理准备,可到了那里才知道,有名气的老师是不轻易收学生的。

“当地的小姑娘大多是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我那时已经快40岁了,老师们觉得像我这样的根本不可能学出来。”第一次拜师受挫并没有让刘玉霞退却,她趁此机会考察了那里的市场情况。回来以后,她反复练习,绣了拆、拆了绣,绣出不少自认为还说得过去的作品。

这些作品得到了鼓励和肯定,让刘玉霞又有了二次“下苏州”的经历。“前前后后,我共花了近2年的时间专门到苏州学习。”刘玉霞说,老师终于被她的执著和诚意所打动。

就这样,刘玉霞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握针入线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但学习的过程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刺绣过程精密、针法变化多样,使用的色线有一千余种,一根丝线刺绣时要劈成2丝至16丝,1丝还可劈成更多的“毛”,以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刘玉霞每天比别人绣的时间长、提的问题多,老师也十分喜爱她这个勤奋的学生。

一年之后,刘玉霞终于学有所成。

创新焕发新活力

刘玉霞还曾到长沙、杭州、北京等地学习各家刺绣的长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她练得了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为更好地传承刺绣技艺,她成立了绣中缘工作室。

“刺绣技艺要传承,不仅要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也要研究如何为当下所用。更多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才能让作品更具活力。”刘玉霞说,经过几年的研究,她又创新了刺绣的针法,打破了齐针绣等传统技法,融入乱针绣,以多变的层次表现一种物体,使其所表达的画面生动富有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玉霞对刺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着葫芦画瓢容易,但要把作品绣出生命来就比较难了。”刘玉霞说,现在她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入刺绣之中,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受刘玉霞的影响,从小学习美术的女儿徐雯从国外学成归来也迷上了刺绣。母女俩互相帮衬,刘玉霞很多作品的草样都是女儿手工绘制的。徐雯将刺绣与版画相结合,使我国传统画种与非遗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根针,一丝线,一方布,刘玉霞在用心进行刺绣。“未来,我还会想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刺绣,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