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戏服的武术表演

2022-03-25 16:14:44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4ff638d6c2d84c10bfcbadd151449825.jpeg

南冶脸子会经典剧目《三英战吕布》。


696131c0c83141fea1bde68a4c8978f7.jpeg


36岁的王彦波(左)是南冶脸子会第十二代传承人,他的肩上也担起了传承的重任。

平山南冶脸子会是化装武术的一种,“脸子会”为当地俗称。南冶脸子会集传统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戏曲艺术、武术技艺于一体,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花会娱乐节目之一,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杨惠玲

久违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平山县南冶村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几个人正在忙活着,有的将装在箱子里的戏服、道具一件件拿出,有的在整理着髯口,有的在准备锣鼓等家伙什儿,还有的已迫不及待地穿上戏服开始化装……这是南冶村脸子会的成员们正在做演出前的准备。

历史久远的表演形式

南冶村地处平山县西南部深山区北冶乡,太行山在这里形成的断层特征清晰可见。在断层山之间的河谷狭地上,生活着一辈辈智慧淳朴的人们。这里是平山县西部山区有名的“文艺窝子”,人文历史悠久,文艺活动兴盛。

相传,南冶村于宋代慈宁年间建起了寺庙,外来人众日渐增多,庙会文化开始兴起,脸子会由此得以被外地人带入南冶。

明清时期,南冶村一带的庙会文化达到鼎盛阶段,“脸子会还传到其他地方,平山好多村庄纷纷立会组团演练,出现了走村串演的许多民间武术会。”南冶脸子会的第九代传承人王明亮介绍,曾经,脸子会流传极广,很多村庄都有脸子会武术团,全县各地的庙会上,总能见到人们围观脸子会热闹红火的场景,掌声、喝彩声不断。南冶脸子会这种既可以在舞台上又可以在街头巷尾,不受场地限制的表演形式,在周边村庄相当有“人缘”,受到广泛的欢迎。

刚劲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临近晌午,南冶村的古庙前渐渐热闹起来。随着鼓点一声紧似一声,已经装扮好的演员们便踩着锣鼓点登场了。只见一身白衣的“吕布”一杆枪上下翻飞,与“刘备”“关羽”“张飞”战在一起……

南冶脸子会以传统戏曲剧目中的武术对打故事为主要演示内容。在“脸子会”的鼎盛时期,开始形成“头会子”“二会子”“三会子”“四会子”,《三英战吕布》《打韩通》《燕青打擂》等一批经典“会子”剧目发展到纯熟的地步。

王明亮告诉记者,“头会子”《三英战吕布》分为“单哩”“戴帽” “莲花板”“盘枪”“小围场”“大围场”六场,在整个打斗场面上,刘关张的红、蓝、黑三色古装服饰与吕布的白色古装服饰相互映衬,随着闪转腾挪的一招一式,煞是好看。在激烈壮观的厮杀打斗之中,观众不时报以阵阵喝彩。

南冶脸子会的武打动作有着明显的特征,“出马三枪”“旱地拔葱”“回马刀”“回马枪”“对扎拧枪”“长沙阵”等基本武打动作充分体现了古代的武打特征。在战鼓、铜锣、大钹、小钹等鼓乐的伴奏下,脸子会的表演刚劲有力,节奏感极强。

脸子会表演所穿的服装,则以舞台戏曲服装为主,演员穿戴上紫金冠、烈子筒袖袍、联带、背套、彩裤、包金、翎子等,表演中又展现了柔美的一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锣鼓不停,表演仍在继续。在“三英战吕布”中,英俊潇洒的“吕布”颇为引人注目。只见他动作娴熟、身手灵活,随着鼓点的铿锵声,招招式式都那么有“范儿”,赢得一片叫好声。“吕布”的扮演者是36岁的王彦波,南冶脸子会第十二代传承人。

王明亮介绍,近代以来,由于战乱和灾荒,脸子会的演出人员断档或青黄不接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脸子会的部分“会子”剧目失传。此外,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学演脸子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过世,也使脸子会的传承步入濒危状态。“现在,平山县只有我们南冶脸子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有演出。目前在世的传承人里,我已是最高辈分,但我也是70多岁的人了。”

令人欣慰的是,遵循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南冶脸子会从清代光绪年间第一代传人高常青开始,每十五年举行一次本村武术比赛,获胜者作为下一届脸子会的传承人,也就是“会头”。这个规矩一直没有改变,使得南冶脸子会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现在还在培养新人,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王明亮说,目前,村里参加过脸子会的有三四十人,虽然有一半长期在外打工,但村里脸子会有重要活动,只要会头一个电话,他们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尽快赶回来。“这靠的就是大家对这门民间技艺的热爱啊。”王明亮感慨道。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