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平山 抗战模范

2022-03-01 09:40:28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平山团出征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平山县,这片红色的土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31年就有共产党人在此活动,点燃了共产主义在平山传播的火种。在栗再温、于光汉、王昭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平山党组织蓬勃发展,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李红旗 郄新龙 /文

本报记者 董子凝/整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山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武装抗日洪流,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涌现出平山团、戎冠秀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人物。

八路军来到咱平山

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9月下旬,平汉线省委和直中特委合并,在井陉城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李德仲、栗再温、徐达本、田冀(女)、陆毅(女)等按照会议“分头到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精神,来到平山县洪子店,与平山县委接上关系,传达中央和北方局指示,决定成立“冀西民训处特派员办事处”。并抽出部分同志组织中共冀西特委,李德仲任特委书记,栗再温任组织部部长,胡伯瑜任宣传部部长,王昭任平山中心县委书记。

特委的工作主要有三项:搞抗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搞扩军,开展武装斗争;减租减息。与此同时,八路军359旅等部陆续进入平山县,路经小觉到达洪子店。大山里顿时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红军来啦!”平山县委领导同志格外忙碌起来,号房、烧水、筹粮、开会,到处都是热烈喜庆的场面!随着八路军进驻,中共北方局、直中特委等党的机关都从沦陷区迁到这里。在共产党员、游击队员、穷人会员们的带动下,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参军热潮。成千上万的平山儿女,振臂高呼“武装起来打鬼子”的口号,纷纷加入八路军行列。

1937年10月10日,日军侵入平山县境。刚刚到来的八路军359旅战地救亡工作团和平山团新入伍的战士,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引导下,在王母村袭击了日军的随军医院,又在西冶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队,打死打伤日军20多名,缴获战马13匹。11月13日,以周建屏为司令员、刘道生为政治委员建立晋察冀第四军分区。此后,相继而来的八路军部队有115师政治部教导团,以及徐海东、黄克诚带领的344旅及曾国华支队。他们一来,便和平山党组织携手发动群众共同开展扩军,对平山迅速掀起抗日救亡活动和创建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宣传、组织和推动作用。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8日占领平山县城,平山党组织和八路军携手,以占到全县面积五分之四的西部山区作为根据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活动和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

平山团——“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平山团是抗战时期由平山子弟兵整建制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著名战斗团体,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被誉为“人民子弟兵”从平山团而始。

1937年10月3日,717团战地救亡工作团到达洪子店,与平山县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决定全力以赴投入扩军工作。八路军工作团和平山党组织随即组成十个联合扩军小组,第二天便分赴全县各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并不断引向深入。扩军期间,北庄村开明绅士齐学韶捐献出800石粮食,供八路军工作团和新兵们食用,解决了粮食紧缺的燃眉之急。

平山人民的抗日参军热情空前高涨,在400多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动下,截至11月6日,仅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700名平山优秀子弟光荣入伍,齐聚洪子店誓师出征,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参谋长左齐,政治处主任李铨,特派员李法庄。冀西特委组织部部长栗再温亲自将新兵团带到山西,交给了359旅王震旅长。在山西省盂县上社镇,1500多名平山子弟正式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上阳武整编后,718团参加田家庄伏击战,首战告捷,截获大量物资。3月2日参加晋西北战役,收复7座县城。5月随359旅开辟雁北、察南根据地。

1939年5月10日,718团奉命驰援717团,至15日取得上、下细腰涧歼灭战胜利,全歼日军1000多名,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的光辉范例。5月20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拟通令,嘉奖“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你们是平山子弟的优秀武装,边区子弟的优秀武装,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5月28日《抗敌报》发表《学习平山团的模范》社论。7月下旬,平山县二次扩军为718团补充兵源,原计划到9月25日完成扩军850名,不到8月底参军人数就达1158名,其中党员、干部52人,于9月初赴灵丘县下关驻地报到。《抗敌报》曾以《王家川没有死》报道平山子弟兵前赴后继参加平山团的事迹。

1939年秋冬,平山团奉命开赴绥德警备区,肩负起保卫陕甘宁、卫戍延安的任务。1941年春,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号召边区人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平山团率先进入南泥湾屯垦开荒,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

1944年,平山团奉命编入“南下支队”,先后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等省,与日伪顽军作战300多次,冲破敌人100多道封锁线,总计行程达2.7万余里,最后胜利回到了延安。1948年,平山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奉命进军大西北,最后驻防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

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

1937年11月,晋察冀第四军分区成立了游击司令部,与平山县委一起开展对县内土杂武装的收编工作。首先与民团联庄会的韩植庭、韩永年、韩贵选等进行接触,经过多次谈判、教育,使这些民团首领终于赞同共产党主张,愿意接受领导,共同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同时,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多次与驻南甸区土匪武装所谓八大“司令”谈判,晓以民族大义,使其先后接受八路军收编,总计收编各种武装人员1600余人,获枪1000余支,同时吸收参军民众一部,整编为游击司令部,亦称平(山)井(陉)正(定)获(鹿)游击司令部,下属三个营,12月奉军区命令,改编为四分区第八大队。1939年3月24日,军分区又将辖区内的第七、第八、第九3个游击大队,在平山县东黄泥村整编为晋察冀军区五团,团长陈祖林、政委萧锋,全团4757人,长期驻扎在南甸区一带,担任滹沱河北岸防务,成为守卫晋察冀根据地南大门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为广泛动员群众抗日支前,1937年10月,平山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在洪子店成立,主任由冀西特委组织部部长栗再温担任,主要任务是为抗日战争做人力、物力的筹措准备工作,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各尽其力,全力以赴,支援抗战。1937年12月27日,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洪子店正式成立,县长徐达本。政府机构设置主要有:秘书、军用代办所、民政科、教育科、实业科、司法科、财政科。不久,为集聚私人资本,促进物资流通,以保障军民供给,又专门建立了一个贸易局。次年初,成立了县武装总队部,其中包括少先队、妇女队、老年队,共有47个中队,365个分队,计45600多人,可谓全民皆兵。

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1938年初,在晋察冀边区率先着手对旧村政权进行改造,抗日积极分子当选为村干部,改变了政权性质,从而使共产党的主张和各项抗日政策得到广泛推行。

1938年8月,聂荣臻来平山视察,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共产党长期奠定的群众基础非常高兴。随后,边区领导机关即由五台县和阜平县迁往平山县蛟潭庄地区。当时的晋察冀省委驻拦道石村,军区司令部驻蛟潭庄村,边区政府驻马串村,军工部、供给部、卫生部、后方医院和修械所迁至卸甲河、柳林河一带,并在秋卜洞建立了边区银行印刷厂,在回龙沟建起制造手榴弹和地雷的兵工厂。

同时,四分区也由洪子店迁至柏岭村。新华社华北版记者陈克寒到平山采访,随后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一个平凡的县”的专题报道,介绍了平山根据地的大好形势,赞扬党组织领导人民积极抗日的精神。随后李公朴等民主人士也从大后方专程到平山参观考察,撰写文章宣传抗日。一时间,平山成了全国人民观察、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窗口。

边区党政军机关在平山蛟潭庄一带驻扎期间,聂荣臻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毛泽东同志看到后,决定把这个报告单独成书,亲自为它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1938年1月21日,日伪军纠集2000余人,兵分两路从平山城和井陉方向对洪子店发动进攻。沿途遭到游击队阻击袭扰,搞得敌人心惊胆战,当晚平山一路敌人夜宿屯头村,井陉之敌则住宿于马冢。趁着夜色掩护,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在陈锦秀团长率领下,急速赶到马冢与温塘间之清凉山一带设伏。次日上午,日伪军陆续进入伏击区域,陈锦秀团长待敌完全进入有效射程以后,立即下令开火。顿时,步枪、机枪一起开火,子弹、手榴弹泼向山下。日伪军被堵截在三里多长的山路上,东奔西跑,乱作一团。日军急忙向平山城驻军求援,其援军却又遭到689团伏击,只能在回舍西部的马王爷庙岭架起大口径火炮,进行火力支援。突然,一发炮弹击中团部指挥所,团长陈锦秀和一营长刘国清壮烈牺牲。政委刘震请示旅部后主动撤出了战斗。此战共歼灭日伪军1000余名。当日傍晚吃了大亏的日本侵略者,竟对手无寸铁的辛庄群众寻衅报复,共杀害108人,重伤15人,烧毁房屋193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辛庄惨案”。

在日伪军发动的一次次进攻中,虽然也曾数次侵入洪子店,甚至将其焚烧为一片废墟,但却一直未能占领,更未能让这里的人民屈服。日伪军来了,大家就坚壁清野,把所有能吃能用的东西全部藏起来或统统带走,撤进山里同敌人周旋;将日伪军赶跑了,人们就回到村里重建家园,修缮房屋或搭起席棚,一如既往地赶集、唱戏。从延安来到晋察冀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记者,目睹了敌后抗战中这颇为奇特的一幕,遂在《抗敌报》发文称:洪子店是不可摧毁的叫嚣的集市。

据资料记载,仅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前三年,就动员了5940名平山优秀子弟参加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组建起7.5万的县区村抗日武装。这些群众在武装袭扰敌人、开展游击战争等方面发挥了正规部队不能替代的作用。三年间,全县共完成合理负担:粮食15.6万石,款约52.5万元;完成救国公粮3.6万石,田赋税16.325万元,推销救国公债38万元;发动妇女做军鞋3.93万双,军袜9385双,募集慰问品:鞋袜7.4万双,猪羊3944头,蔬菜21.35万斤,鸡蛋2529个,6.58万元其他物品;建立了贸易局1个,贸易办事处10个,银号1个,消费兼运销合作社567个,生产合作社58个,信用合作社9个,修建了数百个为抗战服务的日用品加工、修造工厂或手工业作坊。同时,恢复和开展了小学教育,举办了各类识字班、剧团等等。无论是动员青壮年参军、筹建群众抗日武装,还是进行抗战的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无论是推行合理负担,统一累进税的征收,还是组织广大民兵开展游击战、支前,平山县民主政府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均得到了边区政府的肯定和奖励。

1940年3月,中共北方分局组织了晋察冀边区联合考察团,由分局书记彭真亲自带队,对平山县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调研,主要成员有晋察冀边区党委组织部部长赵振声(李葆华),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部长芦本、侯玉田,冀东区党委负责人李楚离、吴德等。考察团最后形成的结论是:平山“确为边区的模范县”。

全力支援“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出动115个团,举行了震惊全国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进攻目标,是华北地区被日伪军占据的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是破坏正太铁路及沿线公路、桥梁。

平山县东距平汉路不足40公里,南距正太路不足30公里,西距同蒲路亦不过百十公里。在“百团大战”筹备阶段,聂荣臻司令员的指挥部就设在平山县的洪子店一带。8月大战开始,第四军分区部队担任石门(今石家庄市)至乱流段的破袭任务,重点是娘子关和井陉煤矿。四分区地方上的任务,是保证攻击正太线约10个团的后勤供给。平山县成立了支援百团大战指挥部,县委宣传部部长夏荫楠与县政府、武委会代表驻洪子店就近指挥,党政军民全力以赴。

当时县内至正太路的唯一通道,就是从古月经鹞子岩向南蜿蜒的山间小路。为此,平山县建立了古月中心兵站,以及东起南甸、两河,北自会口、郭苏,西至小觉,南至北冶、黑水坪,中到洪子店的十多个分站。平山县共出动人力7.2万人,毛驴3.6万头,动员粮食175万斤,马料25万斤,马草60万斤,为前线部队烙饼数万斤。民兵游击队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中,共袭扰敌人350余次;破敌交通211次319公里;割电线4679斤;挖交通壕37里;铲除奸特44人,抓嫌疑犯25人;摧毁日伪炮楼5座;破坏敌伪组织25个。

解放平山城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在此形势下,解放平山城战斗于8月10日夜间正式打响。战斗指挥部设在西庄村,四分区司令员马龙、副政委傅崇碧为正副总指挥。主攻部队是分区三十六团和第九独立团(九区队)。平山、建屏两个县支队和民兵配合。前后经过约5个小时激烈战斗,城内大部日伪点碉被解决,残余日军龟缩进两个中心大堡垒中负隅顽抗。8月15日,从广播中传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城内城外的军民立即欢腾起来。正在负隅顽抗的残余日军约二三十名,趁机混出城外,企图向井陉方向逃跑,被抗日军民阻截击毙。至此,平山城完全得到解放。这是石家庄地区解放较早的县城。

8月23日,《晋察冀日报》发布作战公报:“21日,我军驱除平山城中之残敌,完全解放平山城,现平山全境已无敌踪。”《火线剧社》当天晚上在庆祝解放的群众大会上演出了《解放平山城》活报剧。8月31日,平山、建屏(东)两县人民,在城隍庙广场举行万人集会,庆祝抗战胜利,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一直进行了4天。

抗日英烈 光耀太行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25万平山人民,有7.5万人参军参战,烈士5105人。日伪军在平山共制造惨案263起,其中,10人以上惨案61起,20人以上32起,50人以上16起,100人以上7起。直接伤亡14213人,间接伤亡37020人;灾难民人数累计高达10万人以上。平山县的财产损失为:房屋169369间,树木457379棵,粮食1.2亿公斤,被服149万件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308万件。面对日军入侵、肆意奸淫烧杀,平山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投身抗日斗争,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发展生产,参加民主选举、认购公债、交纳公粮,反占领、反“蚕食”,并在一次次反“扫荡”斗争中,坚壁清野,掩护干部和子弟兵转移,涌现出许多抗日英模和典型事迹。

戎冠秀,1896年出生在胡塔梁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戎冠秀随丈夫迁居下盘松村,依靠开垦坡地维持生活,收成对半交给东家。1937年秋,村里来了八路军,她参加妇女救国会走上革命道路。戎冠秀入了党,在村里担任妇救会主任、伤病员转运站站长。男人们到抗日前线去了,她就带领妇女们挑起支前和生产的重担。她组织大家做军衣、军鞋;她精心护理伤病员,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反“扫荡”中,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抢救八路军战士;她多次在扩军会上,带头支持子女亲属加入子弟兵行列。1944年晋察冀军区授予她“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9年10月1日,戎冠秀光荣地出席了开国大典。1951年,戎冠秀的小儿子、曾任抗美援朝志愿军某部炮兵连连长的李兰金,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她又先后把四个孙子、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送到了部队。戎冠秀积极参加家乡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9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去世。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在唁电中指出,戎冠秀同志是“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2009年,戎冠秀入选“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百位人物”之一。

韩增丰,下盘松村湾子人,1932年考入正定七中读书,1934年进入太原军官学校,1937年在平山县茹越口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升为连长。他因不满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毅然携带武器回到家乡。其父韩永年极力支持儿子的做法,当即资助十石小米,鼓励他做一名抗日英雄。同年12月,他的民团武装被编入晋察冀第四军分区第八大队。1938年,韩增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任支队长,后升任军分区九区队和八区队队长。韩增丰作战勇敢,人称“韩猛子”。端碉堡、袭机场、打伏击、救群众、送干部,到处都有韩猛子的身影。日伪军对他更是闻风丧胆,甚至直呼其“韩大爷”“韩阎王”。韩增丰亲历大小战斗300多次,直至1943年在行唐宋营突围战中壮烈牺牲。晋察冀第四军分区追授其为“战斗英雄”,授上校军衔。韩增丰是2014年国家民政部首批公布的300名抗战烈士之一。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