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前赴后继 英勇抗敌

2022-02-17 09:48:59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全国第一军长”郝梦龄。

打响藁城抗日第一枪的抗战英雄马玉堂。

梅花惨案纪念馆

▲三邱地道战遗址

藁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党的组织,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藁城人民始终走在斗争的前列,尤其在抗战期间,藁城军民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

□张建昌 李素芳 /文

本报记者 董子凝/整理

抗战期间,藁城县(今藁城区,下同)有739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为八路军补充兵员4934名,有2500多名干部、战士为国捐躯,其中抗日烈士1815名。日寇在藁城制造5人以上2000人以下惨案20多起,被杀害的无辜群众数以万计。可以说,藁城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在冀南52县中,藁城被誉为“抗日模范县”,是较早获得解放的县份之一,也是全国革命老区县。

梅花惨案——日寇暴行惨绝人寰

藁城县梅花镇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地处藁城、赵县、栾城的交界处。七七事变前,镇内有550多户人家,2500多口人。镇周寨墙高筑,镇内街道宽阔,房屋整齐,是远近闻名的商贾重镇,也是冀中、冀北、冀西交界地带重要的粮棉集散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沿平汉路南下,疯狂南侵。10月1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为板垣征四郎)一部的两个大队,从西北方向直逼梅花镇。国民党第1集团军53军第691团(团长吕正操)第1营驻守梅花镇,吕正操(当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梅花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11日晚,第1营利用寨墙、寨门掩护连续9次击退日军,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使日军伤亡惨重。12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为减少伤亡,吕正操率领部队边叫群众转移,边从东门撤走。镇东部一小部分人从东门逃走,也有些人存有侥幸心理,躲在家里没走。镇西部多数人家未能撤走,日本侵略军随即占领梅花镇,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开始了。大屠杀持续了四天三夜,无辜百姓一批批被折磨被残杀。到15日中午,日军在梅花镇残杀2500余人,其中本镇居民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此外,大量粮食财物被抢劫一空。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遇难同胞,梅花镇人民于1946年修建了“殉国烈士亭”,保存下来4处较大的惨案遗址——辘轳把水坑、碱水坑、血井、“三十六口坟”,在各惨案遗址树立了石碑和标志说明。1958年,党和政府在此建立了梅花惨案纪念馆,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保卫家乡——抗战烽火熊熊燃起

梅花惨案激起了藁城县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一个月后,共产党员马玉堂等组织的抗日武装联合李小贞的地方武装,一举攻克县城,俘虏日军40余名。从此,藁城县的抗日烈火愈烧愈旺,在县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吕正操率领的“人民自卫军”和马玉堂率领的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指导下,一支支抗日武装和一个个抗日组织迅速崛起,并频频出击,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势力,取得了辉煌战果。

藁城源源不断地把一批批优秀儿女送往八路军的正规部队。1938年至1939两年间,是藁城县抗日武装大发展时期,是藁城抗战史上的黄金时期。梅花镇和藁城县人民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布匹、军鞋等物资,送进山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部队。1938年,藁城县被命名为“抗日模范县”。

藁城县抗日义勇军——“梅花惨案”后,马玉堂等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民众组织起来,农民群众保卫家乡的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300多人,经过整顿,定名为藁城县抗日义勇军(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纵队),马玉堂为司令员,这是共产党人创建的藁城县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1937年11月2日,抗日义勇军一举攻克藁城县城。从此打响藁城地方抗日的第一枪。后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独立支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平汉挺进队——1938年2月,在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指导下,李大刚、马达、张健英、臧志祥、王兆元等发动共产党员和抗日民众在晋县(今晋州市,下同)李家庄组建了人民自卫军藁城第一营(平汉挺进队),共4个连、800多人,李大刚兼任营长。平汉挺进队活动在晋县、藁城、赵县一带,收缴枪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平汉挺进队与独立支队并肩作战,活捉了联庄会头子曹万祥。八九月间,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到藁城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将平汉挺进队编入三八五旅七六九团。

石东游击大队——1938年三四月份,在马玉堂独立支队指示下,县委以徐村为中心把附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了200多人的队伍,命名为“石东游击大队”,在石家庄以东地区配合独立支队活动,开辟石家庄以东地区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石东游击大队的二、三中队过渡到一二九师的三八五旅正规部队,只留下一中队作为以后扩建藁城县大队的基础力量。

藁城县大队——1938年3月,中共党员田秋芬在马玉堂指导下,组建了抗日队伍,命名为八路军东进纵队独立支队藁西抗日游击队。4月,藁西抗日游击队划归藁城县委领导,改名为藁城县大队,任命卢金堂为抗日县政府县长兼大队长。县大队在中共县委的领导下,自创建到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打击敌人,保卫政权,为藁城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藁无县大队——藁无县大队成立之初隶属正藁办事处,后改为藁正新县大队,当时按军分区统一番号,称十八大队。1940年8月改名藁无县大队,大队长张志远,副大队长李成玉。在敌人扫荡期间,县大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1941年上半年,县大队组织和带领群众参加了“百连大突击”。县大队多次与日伪军作战,到1944年,大小战斗有15次之多,攻克据点5处,迫退敌点碉22处。

抵抗侵略——不屈不挠誓死抗击

1940年开始,日军在华北地区集中了75%的侵华兵力进行残酷的“清剿”和“扫荡”,从1941年3月到1942年12月,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五次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毁灭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以“清乡”“蚕食”“扫荡”等手段,使华北完全殖民地化。

地处华北腹地的藁城抗日大好形势急速逆转,日军增兵藁城,伪军民军、各种反动组织相继恢复和建立,国民党、日军、伪军土匪等联合起来,多方位对藁城进行“扫荡”。一时间藁城大地血雨腥风,藁城抗日军民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藁城全部沦陷为敌占区。但是勇敢的藁城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惧艰险,以无比顽强的斗志,进行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反“分割”的人民游击战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家乡。

百连大突击——1940年,日军在分区“扫荡”失败后,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了新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墙),纵横交织成网,压缩八路军主力,企图困死抗日军民。

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八路军总部决定于8月间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破击战(后称“百团大战”),破坏与截断华北日军全部交通,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成了全县抗日军民的重要任务。

每当夜幕降临,各村的民兵、群众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开始挖路填沟,将正无公路和两侧的乡村路全部彻底破坏,切断了日伪军的交通命脉。同时,广大军民在县委领导下,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制造了各式各样的爆炸物,爆炸运动的全面开展,使敌人异常恐慌,妄想消灭广大抗日军民的阴谋终成泡影。这次“百连大出击”,藁城县大小战斗52次,粉碎了日伪军300余人次的“扫荡”,瓦解了伪治安军刘化南部两个连,推毁了境内19个伪组织,在冀中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县委”遇难及钓鱼台战斗——从1942年5月10日起,日军对藁城、晋藁、藁无、藁正获各地开始了拉网式的“梳篦清剿”“铁壁合围”大扫荡。9月,藁正获县委书记温毅之、副书记郭祥生、组织部部长张平顺、宣传部部长臧志祥等4人不幸被捕。张屏东与地委领导决定劫狱营救“四县委”,当队伍集结在晋县钓鱼台村准备营救时被敌人发现,经过激烈战斗,因实力悬殊,营救失败。“四县委”在狱中宁死不屈,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将他们秘密杀害。据同狱在押的程永来回忆,在关押他们牢房的墙壁上留有一首诗:“志士不幸遭罗网,犹如猛虎落平阳。愿学骂敌李若水,不做探母杨四郎。”

三邱地道战——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藁城三邱村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3年冬,上级党组织发出“开展地道战,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三邱村群众迅速形成挖地道热潮。经过一年鏖战,先后挖成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4条大干线和与干线相连接的9条支线,与各家各户的小地道相通,并设置了120个地下堡垒。村里到处修筑明堡、暗堡,围墙挖有枪眼,街上每隔十五六米远设一交错墙,临街房屋都修有高房堡垒,大街小巷都设下炸弹网,摆上地雷阵。地道还延伸到野外,在土坡、坟圈等隐蔽处设有巧妙出口,构成以地道口为纽带,野外、村内、地道三层纵横交叉的火力网,既可打村落战,又可野外出击,形成了对付敌人的地下长城。从此,地道战成为三邱村对敌斗争的主要形式,多次与敌人开展地上地下斗争,几年间,毙伤日伪军400多人。

三邱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令敌人闻风丧胆,冀中第七军分区授予该村“东进大门紧闭”锦旗一面,藁城县人民政府授予该村“铁大门”光荣称号。

永远铭记——抗战英烈光照千秋

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藁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家乡,抗击日寇,毁家纾难、血洒疆场、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舍生忘死,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踏着他们的光辉足迹继续前进。

何基沣: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

何基沣(1898—1980),河北藁城北席村人。原系国民党中将,也是1933年长城抗战的名将。1933年春,日寇侵略华北时,他亲率两个骑兵营,参加指挥了著名的冷口、喜峰口战役。临战时,他对官兵慷慨陈词:“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受人民养育深恩之军人,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官兵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以大刀同武器精良的敌军肉搏。从此,西北军的大刀片威名大振,敌人闻之丧胆。1935年夏,他奉命驻守卢沟桥一带。1937年7月7日,日军包围宛平城,次晨,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射击。何基沣怒不可遏,亲临前沿指挥还击。打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枪!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29军孤军不敌,被迫撤出北平。9月,在大名府血战中,他又率部抵抗日军三天两夜。由于寡不敌众,大名失守,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抵抗政策!”他一恨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二痛自己报国无门,竟拔枪自射,当部属来抢救他时,发现他的身边还有一张墨迹未干的纸条:“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之父老……”何基沣伤愈之后,在苦闷中四处寻找救国之路。在苦闷中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才真正是救国救民的希望,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在国民党军中长期从事秘密工作,奉命待机起义。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中,他与张克侠共同率2万国民党军队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1958年9月23日,中央授予何基沣“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

“全国第一军长”——郝梦龄

郝梦龄(1898-1937),字锡九,河北藁城岗上镇庄合村人。14岁当兵,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35年升为陆军中将。卢沟桥事变后,郝梦龄请求北上抗日,并下定为抗日牺牲的决心。

1937年10月,郝梦龄率第九军赴山西参加忻口战役,任前敌总指挥,与日军展开数日的激烈战斗。大战前夕,他曾给5个儿女及妻子分别写下遗书,做好了牺牲准备。

10月15日夜,郝梦龄亲自率领部队突袭敌阵,一连夺取数个山头。16日凌晨,郝梦龄继续率军奋进,乘胜追击,在通过一段狭隘路时,郝梦龄不幸身中敌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他是抗日战争初期牺牲在疆场的第一位军长,时被人民称为“全国第一军长”。11月15日,郝将军以国葬仪式安葬于武昌洪山卓刀泉。12月6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褒扬,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193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时,高度赞扬了郝梦龄将军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表彰爱国军人的献身精神,追认郝梦龄为革命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

马玉堂:打响藁城抗日第一枪

马玉堂(1910-1942),河北藁城廉州镇东刘村人。1926年考入县立师范班,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从事党的革命工作。1933年10月4日,由于叛徒告密,马玉堂、夏福海等被捕,在狱中和薄一波等建立的党支部接上关系,凶残的敌人逼他在“反共启事”上签字,他宁死不签,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

七七事变后,日军南下,制造梅花惨案后占领藁城。马玉堂回到藁城会同夏福海串联地下党员,动员群众组织起“抗日义勇军”。1937年11月2日晚,马玉堂乘敌不备,一举攻克藁城县城,打响了藁城抗日第一枪。从此,他带领队伍驰骋于滹沱河南北,智惩汉奸,巧袭日军,威震冀中平原。1942年1月,奉豫皖苏边区党委指示,马玉堂赴延安抗大学习深造,在通过平汉铁路封锁线时,遭敌暗枪射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游击县长——张屏东

张屏东(1920-1995),河北省藁城县土山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8年参加革命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张屏东在藁城、藁无、晋藁、藁正获一带出生入死,历任藁城县第四区、第五区区委书记区长、藁城县县长、晋藁县县长、藁正获县县长、藁城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战斗岁月里,在养育自己的故土上,张屏东整整生活、战斗了十年,他和一大批革命志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村村镇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民爱戴他,亲切地叫他“游击县长”。

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悬赏重金要张屏东的人头。一到晚上,各村炮楼上的伪自卫团在相互传递喊了“平安无事”之后,就像传口令一样喊他的名字:“张屏东,快投降!”让人听了毛骨悚然。敌人抓不住他就对他的亲人下手。从1939年到1943年间,张屏东的祖父、母亲、婶子、表婶、妗子等十几位亲人先后被抓进藁城监狱,受尽了残酷折磨,数位亲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为了生存,张屏东一家人不敢在家,一个四世同堂32口人的大家庭分崩离析,不得团圆。一些与他有仇的人趁火打劫,把他家洗劫一空。他的全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藁城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张屏东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平果:坚毅果敢的女英雄

张平果(1901-1989),河北省藁城县陈村人。1930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苍德村(婆家)党支部宣传委员。

在抗战期间,张平果先后牺牲了3位至亲:1939年4月,因叛徒告密,敌人将张平果与她的丈夫先后抓起来,妄图逼供出本村地下党组织及党员名单。敌人软硬兼施,不起作用,便把刀架在她丈夫的脖子上,声嘶力竭地说:“你丈夫的死活由你决定,这是最后的一个机会。”张平果迎风挺立,怒斥敌人:“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当面砍下了丈夫的人头,她当场昏死过去。

1940年冬,张平果为了保护两个战士再次惹怒了敌人,敌人一把火点着了她家房子,又把她3岁的小女儿扔进火里活活烧死。1942年夏,张平果再次被捕,受尽了酷刑,接着又传来不幸的消息,她的二儿子在战场上以身殉国。作为女人、母亲和妻子,亲人的牺牲和残酷的折磨始终没有动摇她的革命意志,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的誓言,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终生。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