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开化寺塔 岿然屹立近千年

2021-11-28 07:37:02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开化寺塔上的花卉砖雕。

■开化寺塔底座上的仰莲。

■开化寺塔全貌。


元氏县老城西南有座开化寺塔,始建于金代,明代成化年间重修,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砾华

曾经的开化寺与开化寺双塔

石家庄市元氏县历史悠久。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国灭中山国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这里设置为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是一个“千年古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元氏县内众多古迹——开化寺塔、封龙山、元氏故城遗址、西石窟寺、封龙书院、玄通寺、常山郡故城、蟠龙寺等等。其中,开化寺塔堪称元氏县城内最著名的文物古迹。当地百姓口口相传,说在这座塔的西边还曾有过一座形制、高度差不多的塔。这一点,并非民间传说,史籍中确有记载。翻阅民国二十年编修的《元氏县志》可见:“寺(开化寺)旧有塔二,故号曰双塔,明成化年间修葺……唐时称为开化寺……”由此可知,开化寺塔原本是双塔。

自古以来就有“无塔不成寺”之说,塔一般都是附属于寺庙的。开化寺塔所属的开化寺,创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72年)。自元氏县治于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迁徙到如今所在的地域后,开化寺开始兴盛起来,唐、宋、金、元各时代为开化寺的鼎盛时期。

不过,关于开化寺,历朝历代的元氏县志都记载得非常少,只有“崇祯”年间的《元氏县志》“寺观”第一篇中有一小段记述:“在城西南隅。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洪武、永乐、正统、景泰、天顺间频有修葺,代各有记。正德间复修,参政赵维藩记。万历间重修地藏阁并正殿,凡遇习仪在内。有浮屠二枝,势若参天。”开化寺位列崇祯版县志“寺观”篇首页,可见开化寺应是当时元氏县规模最大的寺院。通过阅读县志,我们不难想见开化寺当年的繁盛。那时,寺内有正殿、地藏阁等建筑,还有“势若参天”的两座佛塔。而且,凡是县里官员学子演习礼仪都要在这里进行,说明这里殿堂宽敞,应是全县最庄严、宏伟的建筑。到了清顺治年间,一位名叫祖永杰的县令还曾“因朝贺大典,习礼于开化寺中”。不过,此时的开化寺已经显出颓败的景象:“气象虽宏,鞠为茂草,颓垣败瓦,诸佛暴露于风雨星日之下,与文庙无异,且缁衣寥寥,令人寂然。”于是,这位县官首先下令修葺文庙,希望能够重振文风,然后又号召民众为开化寺“量力捐金,重加修葺”,希望“殿宇辉煌,期成一代经新气色。”

后来,开化寺到底修了没修?修成了什么样子?史籍中并无记载。清乾隆版《元氏县志》,收录了一首作者署名为王钦祚的《开化寺阅汉唐碑》诗。诗中描绘了当时开化寺的风貌:“残碑传远代,呵护到而今。古篆烟云合,遗文岁月深。兴怀摩碣石,缓步踏祗林。花鸟忘情地,悠然思不禁。”可见当时的开化寺不但保存着汉唐的残碑,而且还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据考证,开化寺1947年前尚存铜佛大殿、砖塔、石塔、经幢等建筑。后来,就只剩下这座孤零零的塔了。塔虽高达25米多,但已完全埋没于元氏二中与南街村之中,周围民居与电线环绕,丝毫不显鹤立鸡群,视觉上也是满满的违和感。又由于外墙与护栏的“保护”,给它留下空间更为局促,目测也就是一个七八米见方的矩形罢了。

精美的密檐式实心砖塔

开化寺塔,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国北方金代仿木结构砖塔的代表。静下心来观赏,这座25.2米高的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的确十分优美。所谓“密檐式塔”,是相对于“楼阁式”塔而言的。密檐塔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成熟于辽、金。其特点是,第一层塔身十分高大,从第二层开始,塔身逐渐变小,塔的中间部位通过层层的叠压,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一般说来,楼阁式塔体量较大,而密檐式塔体量较小。所谓“实心塔”则是相对于“空心塔”而言的,指的是塔身内部的空实状态。实心塔的内部,或用砖石满铺满砌的,或用土夯实填满,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塔身承载力量较强。如今,开化寺塔矗立在元氏老城南街村的一条小巷里,塔身上也有些残损,但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近千年间,这座饱经风雨的老建筑,经历了多次地震,遭受炮击,仍岿然不倒,可见其建筑质量之坚固。

从整体看,开化寺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几部分组成。塔基八角形,由长方形条石砌就,西北侧条石上能依稀分辨出“大明国直隶真定府元氏县开化寺修竣……”字样的刻文。塔座高6.5米,自上而下由仰莲座、栏板、斗拱等砖雕装饰和下层两组花卉图案组成。其中,砖雕花卉纹饰,尤其令人惊艳!虽有些风蚀残损,其清雅精致仍然可观。

塔的第一层较高,台基以上起仰莲塔座。三层仰莲之上,八角体塔身的各面用砖雕砌假门、假窗。假门均为券门,双门紧闭,门上雕以花饰。第一层之上各层,均为仿木结构,用砖雕砌斗拱,承托出檐。每层除转角斗拱外,每面中间有补间斗拱一组,每层共有斗拱16组。另外,各层出檐之间均镶嵌着刻有施主、功德主姓名的字砖。

站在元氏二中楼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化寺塔的塔刹,由两个相同的铁质半圆形正反相扣,组成圆形刹顶;下托两层砖雕莲座,全高1.9米。因年深日久,铁质刹顶已严重锈蚀。宝顶高约1.6米,由砖逐层外扩垒成。

整座塔不挂一只风铃

开化寺塔最与众不同之处,是整座塔不挂一只风铃。塔上悬挂风铃最主要的用途是,有风吹来时,风铃摇动发出的声音,能吓跑鸟雀蛇鼠等等,以防它们对塔的侵害。另外,古塔多立于寺观之内,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可慰禅院寂寥。所以,风铃一般是古塔的标配。虽然,不挂风铃的古塔如今也很常见,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原来曾经有过风铃,悬挂风铃的铁钩还在,并不像开化寺塔这样,檐角根本就没有悬挂风铃的设备。

说起古塔上的风铃,北京天宁寺塔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而且,这座辽代舍利塔,与元氏开化寺塔年龄相近、造型也很相似。当然,通高57.8米、密檐八角十三层的天宁寺塔,远比开化寺塔壮观。据统计,当年全塔悬挂的风铃多达三千四百个,总重量加在一起超过一万斤。那时,每逢风过处,风铃的“叮当”之声,全北京城都可以听到。天宁寺塔为什么悬挂如此数量的风铃?答案从“惊鸟铃”这个别称就可知晓。因天宁寺塔为实心塔,无台阶可上,所以塔身的清洁就成了问题,如果有鸟来这里筑巢,塔身难免会沾满鸟粪,不但不美观,对佛也不恭敬。所以,这些风铃并不是给人听的,而是给鸟听的。

那么,同为密檐实心塔,开化寺塔为什么不悬挂风铃呢?是它的海拔不存在清洁顾虑还是当地不存在鸟患?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至今未找到答案。其实,很多历史遗迹都是这样,因其某种独特的个性而成谜,留给后世去研究、破解。

砾华漫步

砾华,本名李立华,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博宣传工作,多年致力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著有散文随笔集《闲心闲悟》、文物诗画《梦幻的艺术》等。

本版邮箱: yzwbwszh@163.com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