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章竞:“太行山是我的摇篮”

2021-10-06 00:00:0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rzj.jpg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报道

著名作家、诗人阮章竞生于广东、学于上海,但他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却对千沟万壑、战火硝烟的太行山情有独钟,在太行山的12年是他一生中“写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时期”。他说:“抗日战争是决定我一生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决定了我对爱好,对人生的根本态度。”

品读河北大地上的红色经典

□本报记者 石雅彬

在太行山剧团创作革命戏剧

阮章竞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贫农家庭,只上了4年小学,13岁当徒工,20岁到了上海,曾在冼星海指导下,参加了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阮章竞到山西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4月,八路军太行山剧团成立,他从部队来到剧团任政治指导员、艺术指导员和团长,不久就创作了三幕话剧《巩固抗日根据地》。在这部剧中,赵掌柜不听村干部动员坚壁清野、躲避锋芒的劝告,以为只要像对军阀一样,向日军交钱纳税就没事了。结果女儿遭日军蹂躏,他自己也被日军枪杀,是八路军消灭了日本鬼子,为他报仇雪恨。阮章竞通过这个发生在太行山农村的故事,警示对日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揭露了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罪行,戳穿了汉奸散布谣言、破坏抗日的诡计,动员群众组织起来参军、参战,保卫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8年,该剧成为太行山剧团为抗战军民巡回演出的中心剧目,每场演出中演员与观众喜怒哀乐融在一起,演到悲壮时,台下观众一片哭泣;演到激昂时,观众自发地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要当八路军!”

1938年6月,桂涛声与冼星海创作了歌曲《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托人将歌曲转给了他的学生阮章竞。阮章竞立即组织太行山剧团排练,同年8月在太行地区首次公演。这首歌由此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在八路军和全国抗战军民中广为流传的战歌。阮章竞1941年任太行山剧团总团团长,他创作的团歌《我们诞生在太行山上》同样振奋人心。

阮章竞在太行山区工作、生活、战斗了12年,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不少被当地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革命文艺作品,剧本《未熟的庄稼》《糠菜夫妻》,歌剧《比赛》等,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大生产运动。

1942年5月,数万日伪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太行山剧团在平顺县井底村附近与敌人遭遇,一颗迫击炮弹在阮章竞身边爆炸,他的右肩和臀部受伤。一边是包围过来的敌人叫嚣着:“抓活的!”另一边是两丈多高瀑布下的大水潭。在这紧要关头,阮章竞向大家大喊:“宁死不当俘虏!往下跳!”他捂着伤口带头跳进水潭。

这次战斗中阮章竞负伤的面积太大无法包扎,伤口里的弹片难以取出导致伤口感染化脓,招来苍蝇嗡嗡乱飞。他被送到军分区医院治疗,院长问阮章竞:“做手术麻药不够用,你能挺得住吗?”他态度坚决地回答:“能!”手术后,伤口尚未愈合,阮章竞又投入话剧《未熟的庄稼》的创作。

大型歌剧《赤叶河》唱响大江南北

1947年,阮章竞任太行文联戏剧部长。这一时期他连续创作出长诗《圈套》、短诗《送别》《盼喜报》、大型歌剧《赤叶河》等。长诗《圈套》是以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写成的“俚歌故事”,简明朴实,毫不夸张,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冀鲁豫边区诗歌特等奖。短诗《送别》描绘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妈妈送儿子参加解放战争的动人情景;《盼喜报》以一个士兵妻子的口吻给丈夫写信,鼓励他在前方杀敌立功,把夫妻间的关爱与爱国热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得真切感人。

大型歌剧《赤叶河》讲述了太行山区反动地主欺压贫苦农民、农民讨还血债的感人故事:年轻、美丽、纯洁的农村妇女燕燕被恶霸地主吕承书侮辱,投河屈死。她的丈夫王禾子被迫出走逃生;她的公爹王大富又被地主赶出家门。直到14年后,山村解放闹土改,王大富父子和赤叶河的几十户贫苦农民才翻了身,一起为燕燕报仇申冤。歌剧广泛采用民间艺术形式,有说有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一部史诗性的光辉作品。

该剧首先配合在河北省馆陶县召开的土地工作会议演出,接着在石家庄市连演了七场。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5月4日在北平召开,《赤叶河》也登上了北平人民剧院的舞台,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上演的第一部来自解放区的歌剧。之后,《赤叶河》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一直演到阮章竞的家乡广东,与歌剧《白毛女》并称为解放区的两大歌剧。

叙事诗《漳河水》描绘妇女解放

1949年4月,阮章竞创作完成了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以真挚的情感,通俗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荷荷、苓苓和紫金英三个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是中国解放区文学史上继《王贵与李香香》以后,又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诗歌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漳河水》是阮章竞在太行山区战斗、工作、生活12年,用心学习当地多种民间文艺形式,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尤其是妇女的生活状况,在长期学习、创作、积累后,饱含热情创作出来的民歌体新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完美而巧妙地结合起来,诗中人物的对话个性鲜明,人物思想转变与情感起伏十分自然流畅,景物的衬托恰到好处,从而大大增强了长诗的艺术魅力。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流传于漳河两岸的民间曲调作为创作素材,使长诗具有十分明显的民间风格,在叙述上自由灵活,富于变化,语言清新、朴素、明快、自由,并富于较强的节奏感。诗人既注意向古典诗歌学习,又使之与民歌融为一体。因此,《漳河水》在保留了民歌的山野风味的同时,又具有古诗蕴藉含蓄的韵味。全诗节奏感强,能诵能唱,很容易流传。

全诗分三部八章,第一部“往日”分为漳河小曲、三个姑娘两章;第二部“解放”分为荷荷、苓苓、紫金英三章;第三部“长青树”分为漳水谣、翻腾、牧羊小曲三章。荷荷、苓苓、紫金英是《漳河水》中的三位主人公,长诗生动地描绘了这三个不同个性的农村妇女从封建传统习俗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过程,指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正确途径。同时还对苓苓丈夫的一些轻视妇女的思想展开批评,反映了劳动群众在政治翻身以后,逐步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的生动现实。描绘出解放区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真正自由解放的新生活。

阮章竞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篇《漫忆咿呀学语时》回忆《漳河水》的创作经过与体会:“太行山是我的摇篮,漳河是我的保姆,我是行卧在太行山林壑,渴饮着漳河河水学习写作的。”

新中国成立后再掀创作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阮章竞开始了新的创作高峰,1954年他写出了四幕话剧剧本《在时代的列车上》,1955年至1956年,他创作了大量儿童诗,其中童话诗《金色的海螺》获中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一等奖。

1956年11月至1959年12月,阮章竞任中共包头钢铁公司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其间创作了大量歌颂西部建设和草原风光的诗歌。1963年他出版了诗集《勘探者之歌》,1964年又出版了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作品反映钢铁工业基地宏伟的建设面貌,“想象奔放,诗句明丽,格调豪迈”,全诗以人物为中心,将几代人保卫草原的斗争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具有激动人心的浪漫色彩。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阮章竞又创作出组诗《大军之路》,童话诗《小姑娘与乌猿婆》,叙事长诗《胡杨泪》《漫漫幽林路》。同时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白丹红》,纪实文学《赵亨德》《五阴山虎郝福堂》,长篇小说《霜天》,并结集出版了《阮章竞诗选》《夏雨秋风录》、散文集《新疆忆旅》等,展现出广阔而丰沛的艺术生命力。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