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克: 让“战斗的青春”在笔尖绽放

2021-07-14 10:38:13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zddqc.jpg

反映冀中军民长期艰苦斗争的《战斗的青春》是作家雪克创作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小说以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上一个小地区——枣庄为背景,描写了以许凤、李铁为代表的抗日志士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石雅彬

烽火岁月的亲历者

雪克,原名孙洞庭,又名孙振,笔名雪克。他的家乡在河北献县,因为战乱,他十四岁就辍学,到吉林桦皮做了刻印社学徒工,小小年纪就尝尽谋生的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仅18岁的雪克回到了家乡,亲眼看见日寇在东北华北的暴行,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生存艰难,他毅然投身抗日洪流,1939年雪克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革命队伍反抗日本侵略者。

“七七”事变之后,河北成为敌占区。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队,通过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在敌后抗战并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河北最有名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河北战争激烈、残酷,牺牲多,烈士多,英雄也多。

这一期间,雪克历任献县文教部长、县委秘书,中共冀中八地委宣传部干事、《冀中导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记者等职,他的工作使他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事迹,这些鲜活的事迹震撼着他、感染着他,使他忍不住拿起笔,去记录,去歌颂。

河北的抗战文学有着十分优良的传统,成果颇丰,这些作品描写河北人民血与火的抗日战争生活,讲述河北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过程,刻画和赞颂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值得铭记的英雄和人民,表达河北人民对于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思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启示,发掘在战争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性。

雪克的作品同这一时期其他河北抗战文学一样,叙写民族史诗,塑造“英雄”形象,充满了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必胜的信念,风格激越、高昂,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社会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国务院文委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办公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依然在文化战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8年,他的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问世,该书最初名为《凤姐》,是根据主人公许凤而命名的,但编辑审稿后觉得许凤、李铁这一群人“他们的青春年华,是火焰般热烈的青春”,建议改为《战斗的青春》,取得了雪克的同意。

在修改初稿时,出版社的编辑刘金曾问过雪克,许凤、李铁、朱大江这些英雄人物是怎样塑造出来的,雪克回答:这都是生活里实有的,我在抗战中看到过好多这样的英雄人物,我写出来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本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至1966年6月,累计印数90多万册。1979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该书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英雄事迹的记录者

《战斗的青春》以滹沱河边枣园区为背景,故事从1942年日寇发动的“五一大扫荡”开始讲起。

随着日寇发动“五一大扫荡”,枣园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许凤、李铁、朱大江等英雄人物,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依靠群众,坚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由于潜伏在游击队内部的特务分子赵青,叛徒胡文玉的一些破坏,斗争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是他们仍满怀信心,更加团结一致地坚持斗争,终于打开枣园据点,全歼日伪军而胜利。小说以大量篇幅描写了激烈而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和其他形式的对敌斗争,并在语言、肖像、动作、思想等方面注意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在这方面,作品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小说较之其他反映抗日战争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区委书记许凤这位女性革命者、抗日斗争的领导者作为作品的主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刻画,并通过许凤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枣园区抗日战争的曲折历程。许凤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时,是枣园区妇救会主任,一个充满革命激情、单纯、天真的年轻姑娘,也正是由于她的单纯和年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她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斗争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这一点上,小说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没有一上来就把她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而是真实地表现了她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突出了许凤坚韧的斗争性格和善良的心地。在复杂的斗争中她顽强、果敢、坚毅,对同志有真诚无私的爱,对敌人有毫不留情的恨。尤其是许凤与叛徒胡文玉的曲折爱情,既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单纯,同时也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对胡文玉由爱而恨,爱恨交织,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使她成为全书中较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除许凤外,作品还刻画了勇敢、机智的游击队长李铁,风趣、侠义的地下工作者窦洛殿,乐观、成熟的县委书记周明等。

即使是叛徒胡文玉这样的反面形象,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浓重的小资情调、善于空谈而不务实际的性格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所涌现出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是比较有突破性的。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对赵青、王金庆、张木康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嘴脸的渲染,以及对渡边、宫本等日本军官的凶残本性的暴露,可谓入木三分。可以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这部小说几十年来为人们传诵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在暴露人性之恶的同时也呈现出改造人性、张扬生命激情的巨大力量,而文学就成为对沉重历史的见证和追问。

革命年代的缅怀者

长篇小说《无住地带》是雪克的遗作,出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描写了冀东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壮丽而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并且塑造了冀东抗战英雄群像,为整个冀东人民立下一座英雄的丰碑。

小说以抗战初期冀东著名的抗日大暴动为背景。小说的题目“无住地带”是指当年日寇为了扑灭抗日武装,妄图割断抗日部队与革命群众的血肉联系,惨无人道地在长城脚下制造的大片“无住禁作地带”,也就是无人区。作者以此为题,也表达了作者明确的创作意图,就是要反映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何种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打击敌人。为了民族的生存,他们是以怎样的气魄、智慧和忍耐力与敌人进行着斗争。

书中那功勋卓著、令敌人闻风丧胆并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罗森副司令员,那在地下斗争与游击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女英雄林雪和方秀,那儒雅风流、富于传奇色彩的高仰芝,那出身不好、毁家纾难、誓死救国、率众战死疆场的洪凤阁,那在患难中和虞英姬结下不解之缘却终未成婚最后双双跳崖的年轻指挥员陈桥,一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正视历史,对革命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作品以纯然史笔,写下了洪凤阁司令率四千人在八百里血路伤亡殆尽;高士远、王震华部五千余人数次遭遇敌人,损失多半等鲜为人知的史实,表现出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艰难性。

这部作品对冀东抗战的描写是全景式的。编辑刘金曾经撰文指出,这部作品“不仅满怀激情地以浓墨重彩渲染了抗日军民的战斗活动和英雄业绩,而且以相当多的篇幅,艺术地、形象地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家破人亡的痛苦。”这种创作视角的突破,使得这部作品对于战争危害性的审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其思想上更加深邃,情感上更加动人。

无论是战争年代对革命英雄的歌颂,还是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雪克用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河北大地上那一段段炮火中的青春岁月,记录着那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