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钟爱的金融事业 他付出最美好年华

2021-06-07 10:11:35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常启明老人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

■常启明获得的荣誉证书。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刘琛敏

“能为祖国的红色金融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很高兴。”6月3日上午,91岁的常启明对记者说,他说话时中气十足,声如洪钟。而那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88年颁发的从事财会工作满三十年荣誉证书,铭记着他数十载为祖国的红色金融事业贡献力量的一幕幕。

18岁时独立完成第一个艰巨任务

6月3日上午10时许,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尖岭小区,91岁的常启明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缓缓地从一个一尺见方的铁盒子中拿出了珍藏的“红色传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88年12月为其颁发的从事财会工作满三十年荣誉证书。回眸数十载中,为祖国的红色金融事业贡献力量的一幕幕,常启明如数家珍。

1948年2月,老家在山西省新绛县的18岁的常启明,在其同村的高小同学闫春明的建议下,响应有关政策,来到了晋绥边区十分区新绛县财经干部训练班学习财会知识。三个月后,根据上级安排,他来到新绛县的政府部门从事收发粮票等管理工作。很快,他接受了第一个艰巨的任务,尽快赶到临汾市取粮票。新绛县距离临汾市70余公里,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常启明心里有点忐忑。为了安全而顺利地完成任务,常启明颇动了些心思,他经过秘密打听得知,同村一名觉悟较高且较为可靠的村民正好要到临汾市办事,常启明就搭乘该村民的牛车赶路。饿了就在牛车上啃啃随身携带的窝窝头,渴了就喝口凉水,累了就找个路边的车马店窝着临时休息一下。就这样颠簸了两天,他安全而顺利地来到临汾市领取了数万斤粮票。为了防止土匪觊觎,心思缜密的他,将粮票光明正大地放在了随身携带的一个补了又补的背包里,并未做任何乔装及刻意掩饰。心怀叵测的人一看常启明就是一个瘦小的穷孩子,没有一点儿抢劫价值。于是,常启明顺利而及时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赞赏。

他辗转多地为工作呕心沥血

1949年至1953年,根据上级指示,常启明跟随解放军辗转多地,管理账目。1953年,他因为工作兢兢业业,表现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应组织安排,作为由200多人组成的赴甘肃省展开工作的定西工作大队中的一员,他被甘肃省人民政府任命为靖远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副科长,主要负责该县粮食征收及分配管理等工作。常启明对于粮食登统、核算、发放等各个环节均能信手拈来,准确无误。

1956年,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冶金部的杨华同志来到靖远县选调干部。工作出色有些文化还是党员的常启明很快脱颖而出。于是,常启明来到北京,到冶金部建筑局报到,任专家工作科科长。他管理着十来名翻译,主要工作是为来自苏联的多名专家做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随着时代变迁,无论机构如何改名及重组,常启明多数时候依然奋战在他所熟悉的财会岗位上,算盘成为了他的挚友。

1979年底,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工作的常启明及几名同事受上级委派,来到石家庄市筹建办公等场所。他当仁不让地负责起了筹建中的各项财务工作,他和同事一头扎在了工地里,没有合适的睡觉地方,他们就睡在工地上。在那段紧张的筹建工作中,误了饭点、吃不上热乎饭、灰头土脸、熬夜加班、精疲力尽等都是常态。“那会儿,时间紧任务重,就想安全而顺利地完成工作,再苦再累都不算啥,流血流汗也无所谓。”常启明说,1982年10月,第一批数百名同事进驻石家庄市办公,单位也改为核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其任财政科科长。

做工资表、发工资、报销……这是财会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常启明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在他的印象当中,由于当时转账、汇款还不便捷,多数时候在发工资时,都需要人工进行。“我们早晨一上班就开始分组清点工资,全是用手点。清点完毕后,开始向大家发工资,一般都是一天完成。”常启明回忆,有时为了尽快做好工资表等各种财务工作,加班到深夜也属正常。赶上特殊情况,他们还要急赴江西、福建等工地所在地,为同事们集中办理报销。

“能为祖国的红色金融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很高兴。”常启明微笑着说,他也会把荣誉证书传给儿子们,让大家谨记其“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的教诲。“爸,放心吧,我们不会忘记,一定这样做。”常启明的二儿子常武奎点头回应。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