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钺:离休不离岗为“中国梦”发挥余热

2021-04-30 16:20:4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刘世钺在学习党的理论。 本报记者 胡雁冰  摄

□本报记者 胡雁冰

和平医院病房里,满头白发的刘世钺正手捧一本《“三严三实”党员干部读本》,一字一句读给躺在病床上的老伴儿福慧妹听。刘世钺说,跟老伴儿一起学习理论,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又能帮助老伴儿康复。

刘世钺是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1930年出生,1938年参军,1949年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先后参加百团大战、解放太原等战役,长期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3次荣立三等功,1994年离休。有着75年党龄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宣传党的理论始终充满激情,矢志一辈子做党的宣传员。

刘世钺的父母是我党早期地下党员。在战争年代,他们以一个乡村诊所作掩护,开展伤病员救治和情报传递。1938年,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忠诚于党的刘世钺,成为八路军129师宣传队的一名娃娃兵,和宣传队员乔装走村串户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45年日本投降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收120名日籍医务人员。针对一些日籍军医的错误认识,已是医生的刘世钺和妻子福慧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日籍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他向日籍军医讲述自己先后有7位亲人被日军杀害的真实故事,尽管他痛恨日本侵略者,但当时八路军急需医务人员,他特别希望日籍军医在解放战场发挥作用。

经他和妻子宣讲和影响,这些日籍军医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积极在医疗岗位发挥作用,用医术为自己的国家赎罪。后来,这部分人回到日本,大多成为中日友好的促进者。特别是军医大宫清之丞,经常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参观访问,还专程送来在日本收藏的白求恩英文资料,协调日本宫城县监釜板综合医院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立友好医院。

“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这是人们对眼科手术的比喻。刘世钺不仅手术做得好,还开创了很多新技术。对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刘世钺坚持一视同仁。他常说,医生看的是病,不是患者的身份。他诊治过的患者从刘伯承、陈毅等共和国元帅,到老区来的农民,他从不分远近亲疏。有的老区来的眼疾患者带钱不够,他经常主动帮他们垫付。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倡议大家为病人捐款。

刘世钺出门诊时看病总是问得细,说话慢,遇到老人和孩子,看完病后他总是把每个注意事项重复一遍,一个病人看下来需要20多分钟。看一个病人这么长时间,处方却常常只有十几元钱,很多病人不理解,有时主动要求给自己开点好药。他耐心向患者解释:“能不做的检查就不做,能用基础药的就不开贵药,治病救人是目的,当医生可不是为了挣钱。”

从事眼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他诊治了数万名眼疾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让技术不失传,他甘当人梯,桃李遍及大江南北。他从1970年担任科室主任起,连续开展6期眼科、4期五官科进修班,为军地培养出200多名技术骨干,很多人都成为全国全军的大牌专家、学科带头人。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离休后,刘世钺仍然每天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坚持学英语、日语和电脑,哪怕是身体不适卧床休息,也从不间断。在他简朴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党的理论书籍,他还记录了厚厚的五大本读书笔记。医院科室每周举办2次学术讲座,他雷打不动准时参加学习,有时还主动给大家讲一课。刘世钺说,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深入学习,提升理论功底、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这样才能为社会持续作贡献,不断提升人生价值。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