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桑干河畔的土改记忆

2021-03-17 10:39:57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品读河北大地上的红色经典②



女作家丁玲在华北农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书封。(资料图片)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女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1946年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初期,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农村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也展现了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踏上光明前途的伟大历程。这部作品问世70多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土改史诗”之美誉。  

□本报记者 石雅彬

到最火热的生活中去

1947年,一位“眼睛大大的,脸圆圆的,显得很富态”的女干部来到今石家庄市裕华区的宋村,领导土地改革工作和积累写作素材。2007年曾有我市媒体采访当地健在的老人,他们纷纷回忆道:“虽然她是土改组长,但她对村里的老百姓都很和蔼、热情……”“当时她要管理五个村子的工作,任务很繁重。但她依旧常和老百姓聊天,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位女同志就是丁玲。宋村的一位老人回忆起,当时正是由于丁玲的鼓励,他和同村另外七名青年一起报名参了军,“我记得很清楚,参军那天我们八个人骑着丁玲专门为我们准备的马匹,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街上游行,丁玲的警卫员小张负责为我们牵马。我们不断朝人群挥手,那一刻,心里觉得特别光荣。”

这已经不是丁玲第一次参与土改工作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决心到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地锻炼,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夏天,她主动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随后,她来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一带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就是要让广大劳苦大众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对于千百年来受尽阶级压迫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在涿鹿县温泉屯,丁玲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同村民广泛的接触中,她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也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她后来回忆道:“我在村里的小巷子内巡走,挨家挨户去拜访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妇女们,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到最前边最勇敢的人们。”“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告诉我,这些生机勃勃的人,同我一道作过战的人,忽然在我身上发生了一种异样的感情,我好像一下就更懂得了许多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性情,他们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我好像同他们在一道不只二十天,而是二十年,他们同我不只是在这一次工作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而是老早就有了很深的交情。他们是在我脑子中生了根的人,许多许多熟人,老远的,甚至我小时看见的一些张三李四都在他们身上复活了,集中了。”

1946年11月当丁玲从张家口撤走时,一幅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壮丽图景已在她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她说:“在一路向南的途中,我走在山间的碎石路上,脑子里却全是怀来、涿鹿两县特别是温泉屯土改中活动着的人们。”“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

1946年11月初,在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山村,丁玲开始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

1947年10月,丁玲又参加了华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华北联大)组织的土改工作队,以土改组长的身份,来到当时归获鹿县管辖的宋村,领导土改工作。据《长城》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描述,1986年丁玲去世后,丁玲的丈夫陈明曾经回到宋村,走访丁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进村,就有老人认出了陈明,和陈明一起回忆丁玲当年的事情。陈明还拿出丁玲保存的当年土改中积极分子的名单给乡亲们看,询问这些积极分子后来的情况。

1948年4月底,丁玲和工作队的华北联大的人员,返回当时华北联大所在地——正定县,继续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经过反复修改,至1948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终于定稿。当时,住在平山县西柏坡村的萧三、胡乔木和艾思奇等人看过了丁玲送来的书稿,一致认为这部书“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同年9月该书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初次出版。

1949年5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被翻译成俄文,发表在苏联《旗帜》杂志上。1952年6月,这部书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活灵活现地讲述土地改革运动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946年夏,中共中央关于土改的“五四指示”下达不久,土改工作组来到暖水屯。组长文采是一个作风武断的知识分子,他到暖水屯后一不做调研二不做动员,直接关起门来写讲话稿,在第二天的群众大会上一讲就是6个小时,大人听得懒洋洋一头雾水,小孩子又哭哭闹闹,大会开得毫无效果。村治安委员张正典则暗中捣乱,使村干部人心不齐、群众顾虑重重、运动冷冷清清。而暖水屯的地主们却在暗中加紧活动,钱文贵施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勾引农会主任程仁;又耍手段,企图将群众的斗争锋芒引向地主李子俊。地主李子俊在小学教员任国忠的恐吓下逃跑了。农会发动李家佃户,上门追索地契,李子俊老婆哭哭啼啼、下跪求情,佃户们被软化,觉得于心不忍,便纷纷离开李家,对李子俊的斗争宣告失败……

这是小说开头部分所描述的一幅华北农村各阶层的群像,也真实反映出土改工作之初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工作人员对工作方式方法的摸索过程。

在小说中,随着土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人员的作风、方法都开始发生了转变。工作组组员杨亮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受到农民们的欢迎和信任;他与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党员、支书张裕民分别联络干部们,发动群众把全屯地主的果园都看管起来,统一收摘和出售地主园子里的果子,农民便得到了实惠,随后又发动佃户向地主江世荣要回地契,农民郭富贵带头与江世荣算租子账,迫使江世荣交出地契……

这一系列改革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农民,随着地主钱文贵被斗倒,群众的积极性被更大程度地发动起来,农民再接再厉,分得了地主的田地,一片欢喜。为保卫胜利果实,10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民工大队开赴前线。工作组则回县里去汇报工作和接受新的任务。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不是简单地表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不是从概念和公式出发去反映土改斗争,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着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真实地生动地表现出来。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暖水屯阶级矛盾、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关系方面,是相当充分的。在反映贫苦农民和地主之间这一主要矛盾斗争的同时,也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

以优秀作品践行为人民写作的初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本书出版以前,丁玲作为延安时期杰出的女作家,一直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及复杂性格著称。1936年11月,丁玲率先到达陕北,她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在延安,丁玲很快创作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并且短短几年间出版了多部小说集,她的天赋和勤奋令人惊叹,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也象征着革命者努力挣脱束缚、追求前路的精神。

但是,也许是因为与群众日常生活尚有距离,丁玲的创作一度陷入“瓶颈”,而正是华北地区火热的土改运动,让她真正接触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也让她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创作营养。著名文学评论家冯雪峰曾指出:“这是一部艺术上有独创性的作品,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性的作品;同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初的比较显著的一个胜利。”

之后,丁玲继续践行为人民写作的初心,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严寒的日子里》描写翻身农民在解放战争中所经受的严峻考验和不断成长的历程;《杜晚香》不仅以其清新、秀丽而又极为朴实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魅力,而且成为作家一生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的一个艺术答案;《魍魉世界》回忆了自己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绑架并囚禁于南京的经过,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一个特殊时代的腥风血雨,也能够聆听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正气歌;作者缅怀瞿秋白、鲁迅、宋庆龄、贺龙、史沫特莱、茅盾等人的系列散文,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