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荷花淀”里流淌出“诗化小说”

2021-03-31 10:19:35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图为孙犁及其代表作品《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铁木前传》。(资料图片)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河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片红色土地不仅诞生了无数革命英雄,而且滋养了许多红色作家,孙犁就是其中之一。他善于反映农村生活和战争场面,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塑造一个个红色经典形象,成为“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本报记者 石雅彬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寻找美和诗意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4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但酷爱读书,借阅了许多古典文学名著,还喜欢听地方戏和大鼓书。在安平县城上高级小学时,他开始阅读“五四”新文学优秀作品,特别是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他影响最大。

1938年初春,孙犁参加了驻扎在河北安平县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投身抗日洪流,曾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编辑和教员。他在抗日文学界崭露头角并非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是一次著名的全民文学创作运动——“冀中一日”。孙犁和另一位记者王林参与编辑了《冀中一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文学才能迅速成长,开始探索文学创作理论和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1944年孙犁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纷纷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广泛的关注。《荷花淀》和《芦花荡》分别成为孙犁后来所写的《白洋淀纪事》之一和之二。

《荷花淀》这部作品虽然不长,但是典雅、朴素、凝练,深具中国性,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却选取了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发表以后受到了战士们的喜爱。这部作品写出了“我们为什么而战”,却没有鲜血淋漓和生离死别,而是写出了后方百姓安静的生活,它安慰了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人们,也鼓舞了士气。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孙犁返回冀中。他积极努力、实实在在地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还参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并利用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所积累的大量素材,写出了后来收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的《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

新中国成立初期,孙犁怀着以作品报效家乡人民,并为新中国文学增光添彩的理想,勤奋写作。那些他所亲历的烽火岁月,冀中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场面,令他兴奋不已,夜不能寐。1950年7月他开始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构思和创作。

《风云初记》是孙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1963年9月,孙犁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那时(指1937年秋季)我正在家里,亲眼见到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的巨大的抗日战争的怒潮。”“在抗日战争里,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他们是充满胜利的信心的。这种信心,在战争岁月里,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不只是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而且是广泛、深刻地传播了新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文化。在这个历程里,我更加热爱着我的家乡,这里的人民。”“他们进行的工作,和他们所表现的高尚品质……它是鼓动我创作的最大的动力。”“那一时期的情景,就像泉水一样在我的笔下流开来了。”“小说的前二十章的情节可以说是自然形成的。它们完全是生活的再现,是关于那一时期我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的真实记录。我没有做任何夸张,它很少虚构的成分,生活的印象,交流、组织,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在《风云初记》中,作家极善于运用抒情诗似的语言,用饱含着浓郁感情的精细的笔法,连续不断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展示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原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热情地讴歌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春儿、芒种等英雄人物。因此被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尽管在写战争,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正如评论家张莉所说:孙犁的作品既写出了世界的样子也写出了世界的美好,他的作品中有对人性的美好和对生活的愿景的描摹。

1950年,《风云初记》第一集边写边由《天津日报》副刊连载,1951年3月完稿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集完成于1952年7月,1953年春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三集原本于1954年5月写完,还未及加工润色,作家便身患重病,辗转治疗。直至1962年春,病体稍愈的孙犁才开始修订并对小说结尾进行了重写。1963年4月,这部共90章、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全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0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茅盾在报告中高度称赞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受孙犁影响很深的我国当代作家从维熙也说:《风云初记》的艺术魅力恰恰在于作家在描写残酷的抗日战争时选择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角度,从冀中最普通的农村、最普通的家庭写起,整部作品绝少刀光剑影、狼烟烽火,大部分篇幅却是明月清风、田园牧歌的“市井图”。

创造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

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主要通过铁、木两家两代人的前后变化,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是当时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中极具艺术特色的一部。

这部书初版于1957年,1959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插图本。在这部作品中,孙犁依然秉持一贯的诗意风格,写出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百景图”。作者没有拘泥于当时文坛的一贯风格,而是创造出了一群极富个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比如“小满儿”“六儿”“黎老东”等人,他们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复杂多面的,绝非程式化、纸片化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的转变脉络,这让农村合作化的影响力更加凸显和具有说服力,即使是反面人物,孙犁也赋予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且让这种追求具有部分合理性,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先进的。

孙犁的晚年生活一直受病痛困扰,创作极为艰难,但是从1979年到1995年,他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十部散文集,合称为《耕堂劫后十种》。2002年,一代文学大师孙犁溘然长逝。这位写了近70年文章的作家,留给后代四百余万字的优秀作品,那些作品中秀美的文字、鲜活的人物将长留人们心间。 


编辑:张小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